不如索性取消香港的大學中文系算了

7/5/2014

有土瓜灣某直資中學登報招聘中文科老師,列出的條件四項:一、持本港、內地或台灣學士或碩士學位;二、以普通話為母語;三、通過普通話科教師語文基準試,或持有國家語委普通話水平測試二級或以上證書;四、具有內地或台灣學校教學經驗優先考慮。

四項條件,奇怪嗎?不奇怪,不管是「趨勢」好,還是說得坦白好,都佐證了一些學校管理者的內在思考。登報寫出,受人關注;但不登報,卻同樣實踐,外人或許更沒有批評的借口。

但就事理而論,卻有很大的質疑空間。雖云直資,但其實和政府的公帑資助不無關係。初中學生要接受免費教育,錢從政府來。校舍也有公共財政的資助,雖然學校行政自由度較高,但無論如何都要負上一些社會責任。

這些責任是甚麼?就是為本地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過去香港中學的中文科教師,大都傾向聘請本地大學的中文系畢業生。近年多了普教中,學校的取態是要求教師(不管新聘還是舊約)進修,考取相當資歷,再作執行。如果教師不有齊各樣條件,要「讓路」的是普通話的資歷。

要這樣做的理由,是普教中還不是政府政策,而且實踐經驗也證明失敗多於成功(對比預期得到的成果)。現在是反其道而行,清楚說明要聘請「以普通話為母語」和「具有內地或台灣學校教學經驗」者,分明是要「趕絕」香港的大學中文系畢業生了。

如果覺得這樣做沒問題,哪真要好好思量是否應退出直資的行列,不再接受政府任何方面的經濟支援,哪聘請教師便可以「自把自為」了。

至於每年求職的中文科老師,境況是淒涼的。一直以來,香港的中學教師職位,受制於非天主教、基督教徒,找工已經艱辛。到了回歸以後,大家仰慕民族共同語,希望學校教育能盡點兒責任,於是憑直覺揀選了中文科來做實驗,沒有普通話資歷,是求職的障礙。新高中中文科課程大改,取消原來的範文學習,課堂之中主力教導的是中文的應用技巧,不求學問修養。中文系學生寒窗苦讀,詩詞歌賦讀了一大堆,原來學校教育用武無地。現在是連接受招聘的基本條件也沒有。看到這間學校的廣告,原來讀了本地政府公費開辦的學位,或許更在本地教了幾年書,也沒有最基本被認可或珍視的學歷和資歷,真有一種給人呼喝「行開啦」(像曾俊華呼喝梁國雄)的感覺。

聽聞香港政府培訓一位大學文科生,在他們身上每人要用上三數十萬元。中文系的師弟師妹呀,原來你們過去幻想成為畢業以後的主要職業的中文科老師,逐漸不敵還未拿到香港身份證,要教育部門批給有效工作簽證的「外勞」,真是情何以堪?不如建議港府停辦大學的中文系,免得這類人充斥於社會的職場以外,終日嘆老嗟悲,政府也可因而節省大筆教育開支,達到「雙贏」的目標。

 

附論:事件曝光以後,校方指純屬誤會,抽起有關廣告,並在學校網頁重新招聘,刪除「以普通話為母語」的條件,將「具有內地或台灣學校教學經驗優先考慮」改為「具有語文教學經驗優先考慮」。

唉!白紙黑字,原有報章廣告文句明白易懂,意義清晰,有甚麼好「誤會」的?這不是看扁閱覽者的水平嗎?其實有關學校也毋須多此一舉,反正聘請甚麼老師,外人絕不知情,也無可置喙,刻意修正,不也有些「此地無銀三百両」的況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