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溝通要鼓勵創意思考

26/3/2014

本年度文憑考試中文科口語溝通試題之一:要求在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席溫蓆、王祥卧冰求鯉三個故事中,選出最適合的故事教育兒童孝敬父母,討論並達成共識。

有監考教師主持考試後發表看法:「有考生在說明最適合的故事時,建立面不多,反而採取非黑即白的論證方法,指花木蘭女扮男裝參軍,撒謊行為實屬不當;又指王祥卧冰求鯉,會令自己著涼,是愚孝行為,否定多於建立故事背後孝的文化,使討論未能深入回應題旨。」

沒有臨場監考,這些資料都從報章報道擷取回來,相信能反映事情的一些層面。

口語溝通的試題,應像辯論比賽的設題一樣,沒有誰是誰非,正反雙方各自陳述看法,有理據者得勝。這道試題,我想擬題者應該沒有「不應教育兒童孝敬父母」的選項的,因為要在三個故事中選擇「哪個故事最適合」。但判斷這個議題的取向,一個家庭生活美滿、父母疼惜子女的考生,和一個老早被父親拋棄、或自小在虐待子女成為慣性的家庭長大的考生,取向會是很大不同。

或者說,不應這樣懷疑啦,孝是中國人很重視的傳統,大多數學生相信也應在正常的家庭長大。而且單親子女也可以有孝的對象。

就算是這樣吧。但三個故事,「哪個最適合」?如果根據上文引述的學生意見,木蘭代父從軍、王祥臥冰求鯉都各有缺點,都屬於「不適合」。學生的理據也不能算錯。黃香扇枕席溫蓆適合嗎?沒有學生的資料引述,但用現在的標準,相信認為不適合的應佔多數。現在的人很重視個人(包括個人利益和個人責任),扇枕席溫蓆,學生會問,父母也有責任做自己的份內事,而且子女也未必會較父母清閒。

但歸根究柢,這是哪一個世代要更多向哪一個世代負責任,對整個民族發展會更有利的問題。

中國人太講孝,以致很多時下一代要為上一代犧牲。「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就是這種思想背景下出現的產物。父母誕下子女,要從子女身上獲取權利,還是要對子女背負責任,這是關乎民族發展是否健全的問題。太過著重上一代的利益,一切都往後望,社會發展會停滯不前。

當然不是任何人都應向這個方向思考,但考生作為一個個體,總有持有不同見解的權利。上述監考老師的意見,「否定多於建立故事背後孝的文化」,不知是個人見解還是評卷參考,如果是後者,問題相對嚴重。「否定」為何不可?像對花木蘭、王祥的質疑,不是很合乎現代社會重法治、重理性的要求嗎?如果考生因持這觀點而被扣分,真是「死」得很冤枉的。學生真的沒有責任去為你「建立故事背後孝的文化」啊!

活在二十一世紀,還死抱著孝的觀念,特別是「二十四孝」的哪種,是冬烘先生的頭腦,要學生依循,沒有合理的邏輯。短短十多分鐘的論辯,未必對釐清問題有怎樣的意義,但容許異見,進而欣賞異見,也不算過份。

說到底,口語溝通要鼓勵創意思考,不要盲從,也不要劃地為牢,自以為是。但,整體教育不也應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