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溫馨

3/6/2008

電話鈴聲響起,「手機」機主拿起接聽。話筒傳來熟悉的聲音:「文仔,明天會考考口語測試了,記得提早到試場報到。我早兩日發了短訊給你班十來個同學,不知你有沒有收到?今晚好拿今年課堂討論過的問題『翻温』一次。記得朗讀時候不要讀懶音。小組討論有十分鐘時間給你準備,最緊要寫下討論要點。討論時記得要爭取發言,但不要搶著答……」熟悉的是中文Miss的聲音。老師「一輪嘴」的說,學生間中一聲「有」、一聲「哦」,表示了聽得清楚老師的說話。

現在慈母型的老師著實不少,以上嘮嘮叨叨的說話,基本上是師代母職。當然,母親沒有老師的「專業」知識,指導兒子應考的說話欠缺「深度」。兒子考口語測試,最多是早幾天問問是不是應找個牙醫洗洗「棚」牙,留給主考一個好印象,其餘就是重覆的不著邊際的叮嚀了。

老師「肉緊」

自然,老師「肉緊」,蘊含複雜的「社會因素」。究竟是發自內心的關愛學生、克盡厥職,抑或要爭取理想的合格率,以博升職加薪,還是在殺校潮趕到之前,student is king (對比cash is king),做好成績,穩住生員,才能保住飯碗?以上提問的答案,真不知是像流行「四式奪命題」的答案——正確、錯誤、部份正確、無從判斷——哪一個才是了。

以前做學生沒有這等福氣。應付會考,只有你自己頻撲「天書」,「天書」也只得稀有品種。老師上課習慣「挪東及西」,講課內容若有些少是切合擬題所需,算得是交上好運。形式化的試題預習還是有的,但交了的答案總是有去無回,不用說沒有深入的分析講解了。那時社會物資匱乏,飯餐沒有信心吃得飽,不要奢望補習。Pass paper 的操練何止沒有,就是試題形式面目如何也往往緣慳一面。但肯讀的還是讀得了,最終也給爬出頭來的。 

太容易不會珍惜

學習自然是要有動機的,過份的「福氣」,卻往往是動機的天敵。現在的學童,獲得資訊的方式是多樣化的。人家厚重的筆記參考,原來可以一句「影印」就給口到拿來一份,省卻勞心費時的抄寫。上網什麼學習材料都可下載,就是哪一間合格率奇高的中學,模擬試卷都有本事拿到。當然少不了的是家人的通力合作,共同開創一個理想的温習環境。現在加上老師的「温馨提示」,似乎沒有藉口再馬失前蹄了。

但歸根究柢,在温室裏成長的一群,少了幾分風霜的歷練。富裕社會物資豐盛,或許想極都想不明,為何最貧困的地區反而是自殺率偏低的地區。從前,考上大學的都是精英的一群,踏進校門,一大堆「關社(會)認祖(國)」的議題等你發掘。現在物質化的社會,潮流玩意當道。大學生影畢業照,很關心手拿那種「毛公仔」伴影最夠「潮」。

年輕教師投身春風化雨的行業,肩負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使命,有些課餘的興趣停留在「得意」貼紙精品的搜集,有的很沉醉於玩偶「大口仔」的憨笑。在營役的競爭機制下,多讀一本書增進知識學養也許是奢侈的要求。

香港教育是否成功,得看你從什麼角度看問題。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