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聯招」增加是否說明香港人才不足、學習水平偏低?

2/5/2014

香港文憑試考生,每年在放榜後經由大學聯合招生計劃(Jupas)申請入讀本港大學。除了Jupas以外,另有Non-jupas學生,是「聯招」以外以「非聯招」方式申請大學學位。隨着大學邁向國際化,香港的大學積極向內地、海外學生招手。「非聯招」方法,考慮的海外公開試包括英國高考、國際文憑課程、本港以外學制的學歷等,另有拔尖、校長推薦等方法。毫無疑問,若「非聯招」學生增加,對經「聯招」辦法入學的學生會造成一定壓力。

「聯招」和「非聯招」學生的比例有甚麼變動?根據立法會文件顯示,2004至2008年,經「聯招」入讀的學生人數維持在一萬一千多人左右,變化不大。但經由「非聯招」途徑入讀的人數,卻明顯上升。2004/05年度,「非聯招」收生比例不足兩成,到了2008/09年度已經超逾兩成半,實際人數由不足三千人增至四千多人,可以說在四年之間,透過「非聯招」進入大學的人數增加超過一千人。

理論上,香港的大學邁向國際化,是一件好事。大學國際化,自然經由「非聯招」取錄的資質優越學生人數增加,也是一件好事。但問題是,大學學位也應隨著這個趨勢增加。但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的資料,由於政府撥款有限,每年本港大學一年級的學額,大約維持在一萬四千五百個左右,不會有大幅變動。學位沒有增加,即是說「非聯招」的份額增長,就是從「聯招」的份額中拿取,這毫無疑問對本地學生極不公平。

或者說,大學學位是能者居之,成績比不上別人,不獲取錄無話可說。但事實是這樣嗎?

香港實行新高中制,參加過這個公開考試的學生有兩屆,文憑試的水平及認受性當然會受到關注。考試及評核局也做了一些分析比對,而得到一些初步估量。據考評局發表的《香港中學文憑與UCAS分數對照表制度》(按:UCAS是指英國大學及院校招生事務處)的報告顯示,「香港中學文憑第3級至第5*級與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考試(GCE A level)的E至A*級水平相若;而第5**級則略高於GCE A level的A*級。」

如果拿23個甲類新高中科目的UCAS對照分數,除數學科外,得出的比對是:

等級   對照分數   備註
5**    145            略高於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的A*級
5*      130            介乎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的A與A*級
5        120            與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的A級相若
4        80              與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的C級相若
3        40              與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的E級相若

透過這個比對,考評局得出一個確證:「香港中學文憑成績已獲確認相當於GCE A level,學生可以直接經UCAS申請入讀英國的大學。」

自然,這些數據,只能說明問題的一些方面。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需要兼考中英兩科語文,而對這兩科語文的要求,同樣高深,這是全球沒有一個地方所有的要求。從這個角度看,香港考生所面臨的考試,艱難程度肯定超越同一水平的外國公開試。

不能否認的一項事實:新高中學制由於對中學考生中英文能力的要求提高,導致不少經濟能力較佳而沒有把握中英兼擅的學生「跳船」,選擇程度較低的海外考試,避過香港的文憑試,但轉個頭又用「非聯招」方法申請入讀香港的大學。這類「走捷徑」如果得逞,肯定對本地考生不公。

每年用「聯招」方法報讀香港的大學的學生,以分數排行,高分者成功,當中數據客觀。很多學系毋須面試,學生來自哪間中學,對是否被取錄也沒有關係,當中沒有太大的人為因素,是香港考核制度經過多年的實踐而得出的進步方式。近年中學考生叫苦連天,理由是中英數通四個主修科目,一些熱門學系要求,沒有同時得到5級以上的成績已不獲考慮,何況還要選修科目成績超卓。現在不少寒窗苦讀的學生,沒有太優越的家庭經濟條件,辛辛苦苦在文憑試中考獲佳績,原來本應可以得到的大學學位,有部份是白白送給成績較遜的學生。

一直號稱為了學系水平和國際要求接軌,要盡力吸納全球優秀學生的大學學院負責人,如果確認大學需要國際化,就應利用個人的學術地位及專業權威,向政府呼籲多增大學學位已是不容逃避的事實(現今18%大學入學比例是1989年訂立的標準);同時也應相信考評當局所發表的科學化的數據,不要主觀地否定本地學生的成就。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如果不是出於成績的大幅偏差,本地優先是絕對應該認同的實踐,因為一切現象都說明了:香港不是人才不足,也不是學習水平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