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個得閒邊個做」

8/1/2014

影視大亨邵逸夫逝世,報章自然少不了關於邵氏生前事蹟的記述。其中一個很引人興趣的事例:話說有一年無線某高層氣急敗壞地向邵逸夫匯報:「邵爵士,大件事,X總經理辭職,怎麼辦?」找誰接班似乎很傷腦筋,不料邵逸夫氣定神閒地回答:「邊個得閒邊個做」。

事情未必是假的,也未必是邵逸夫故意捉弄下屬,淡然處理。一般人當然認為總經理的位置重要,何況是競爭很大的廣播事業?但邵逸夫的答案也未必沒道理。電視廣播是一大機構,內裡的高層也應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而且公司有規模,很多政策都上軌道,換一個總經理,不會對管理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反為新任者能否有餘暇專注業務,不會因公務太多而未能分身,才來得重要。所以是否「得閒」,確是能否勝任的一項重要條件。

外國知名大學如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等經濟學家曾經發表不少研究,針對公司高層更替的案例,分析公司由不同人掌舵,對股息政策、投資決定、融資、併購等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類嚴謹的學術研究,得出的結論自然不會是一句「邊個得閒邊個做」這樣輕鬆平常。但CEO換人,也未必一定是新的勝舊的,亦有可能是愈換愈差。

中國道家思想中有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等說法,當中智慧自然也不容否定,特別是一件事情如果走過了籠,停一停,放鬆一下,也未嘗不是適當做法,這自然也使人想起香港的教育現況。

說香港教育現象水深火熱,是不容易隨便否定的事情。中小學校著重成績催谷,現在連學前預備班學位也「爭崩頭」。「怪獸家長」以外,還有不少「怪獸學校管理者」。學童自小在壓迫下成長,失去童真和發展多方面興趣的機會。高壓治校政策是否會帶來高效的學能成績,是否會令學童所失較所得多,應該做些深入調查和研究。粗略估算,香港高等學府有接近千名「教育學者」,不應太花資源做些無聊的問卷調查,製作不用怎樣「研究」也知結論的「學術」報告。他們應該仿傚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等著名學府進行有建設性和前瞻性的商業運作研究般,做些關乎學童成長和社會、教育文化健康的學術研究,引發更多討論,用堅實的研究結果,警惕過份故作妄為的管理學校的人,對社會發展貢獻可以更大

「邊個得閒邊個做」,是一種管治智慧。不要凡事高壓,讓人的心靈「得閒」,能夠產生出來的創意成就可以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