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讀到一段文字,產生很大的感慨。文字是溫州一名叫王均瑤的人死前的自白。這位由一無所有的人,逐漸發展成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億萬富豪,卻因勞累過度,患上腸癌,英年早逝,死時年僅三十八歲。不妨摘錄這些話語:
「除了工作,我的樂趣並不多,到後來,財富於我已經變成一種習慣的事實,正如我肥胖的身體——都是多餘的東西組成。」
「曾經讓我感到無限得意的所有社會名譽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已全部變得暗淡無光,毫無意義了。」
「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其他與財富無關的,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藝術,也許只是一個兒時的夢想。無休止的追求財富,只會讓人變得貪婪和無趣,變成一個變態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寫照。」
要好好掌握生命的內容
這些死前的人生檢閱,說來可以是字字鏗鏘了。王均瑤對自己的人生不滿,生命短暫或許是其一,但主要還是沒法好好掌握生命的內容,積存太多不必要的,相反需要的卻沒有珍惜,整個人生走著一條歪路。
常人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即是說將死的人的說話,大都出自真心,也具有很濃厚的勸世意義。從王均瑤的話得到的教訓:名與利使人迷失,只有簡簡單單的人與人的感情、藝術、兒時夢想才是最值得寶貴的東西。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他們死前說甚麼?》,是一個文化研究的課題。文章把《史記》所載的不同類別的名人,把他們死前的話做一分析,得出幾種不同的歸納:有的是對個人志向的自我肯定,雖死不悔,如伯夷、豫讓;有的心懷不忿,遺言是抒洩身死之冤,如伍子胥、荊軻;有的檢討了過失,但仍有不平之氣,如白起;有坦然接受天命的,如李廣。但最令人警惕的、佔數也不少的,應該是感覺富貴一場夢幻,從中寄寓深刻感慨。這個類別,可以舉出李斯作為代表。
古人也多感嘆富貴浮雲
李斯是誰?他是秦始皇的丞相,文才(創製篆書,統一文字)武略(攻伐六國,統一天下)兼具,一生成就顯赫。但始皇死後,政治形勢改變,敵不過趙高的反間計,父子同被秦二世處死。「斯具五刑,論腰斬咸陽市」,臨刑前,李斯對他的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我想和你像兒時般一齊到上蔡的東門,拉著黃狗追逐野兔,這樣可以嗎?)是不是覺得出奇呢,位極人臣,為國家建功立業的人,原來最後連一個極卑微的心願也無法得償了,只有帶著遺憾離開人世。
李斯、王均瑤,人生際遇和處境不同,但走完一生,名譽利祿都得到了,但最渴望的卻是皈依平淡,做多些本來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追求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很多人被現世的榮華富貴、名譽地位引誘,即使得到很多,但失去的同樣也不少。
美國有些鉅富,願意死後盡捐家財,造福社會,就是體會到錢財身外物,帶不走的,不如拿來做些有意義的事。中國的財主較少這樣的智慧和胸襟,但沒關係的,只要在追名逐利的同時,不要埋沒良心,做多些能彰顯正理、公義的事,不以權謀私,哪對個人、對社會,甚至對國家民族,都是很有建設性的事情。能這樣,一生將近走完,面對死亡,也不會有太多傷感歉疚,生命的價值或許會較高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