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成敗不重要,關鍵是能名揚後世

首先要說明,司馬遷把一向被社會忽視的刺客寫入傳記中,一方面表現了他的史學卓識,其實動機也是「以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他在《報任安書》中記述自己身遭李陵之禍,「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自然對一些特別重義氣、守承諾,肯以一己性命報答知遇之恩的人特別崇敬。《刺客列傳》選了五人記述其事蹟和任務概況,下列的圖表可以簡括說明:

刺客名稱 受命於誰 行刺(脅持)誰 行刺(脅持)原因 結果
曹沫 魯莊公 齊桓公 要求歸還三次敗北所失地。 成功。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專諸 吳公子光 吳王僚 吳王僚、吳公子光爭逐權位。 成功。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闔閭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
豫讓 沒有受命者 趙襄子 智伯對豫讓有知遇之恩。智伯被殺,豫讓為智伯報讎。 失敗。趙襄子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豫讓伏劍自殺。
聶政 嚴仲子 韓相俠累 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郤。嚴仲子恐誅,求人可以報俠累者。 成功。聶政直入俠累府中,上階刺殺俠累。聶政擊殺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荊軻 燕太子丹 秦王 秦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 失敗。混亂中,秦王負劍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

作為「知」其人其事,以上圖表固有參考價值。但就人類歷史發展來說,這些事實,不管史家所記述的是詳還是略,也不管箇中糾葛誰勝誰負,在滔滔時間長河中,也沒有甚麼值得特別注視之處。上述五事,行刺(或脅持)的發命者、行刺(或脅持)的對象,除卻齊桓公、秦王還有較被重視的歷史位置以外,其餘各人,都非舉足輕重之人。即以行刺(或脅持)的成敗來說,在歷史長河中也沒有甚麼抗拒潮流之力量。荊軻為自己的行刺策略惋惜(「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很多人也為荊軻刺秦王失敗惋惜(如陶潛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但即使成功,哪又如何?難道歷史會全面改寫嗎?

但刺客的生平,仍然有值得重視的地方:事件彰顯人類的精神價值,是其一;涉事者名揚後世,是其二。而這兩者,卻有其一定的相關性。

常言道: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沒有甚麼可以否定刺客是不折不扣的「人民」了。他們沒有任何的社會地位,不是有轟烈的事情發生過,也沒有甚麼人會知道歷史曾經存活過這幾位人士。他們義不容辭,奮不顧身,就為完成個人的光榮使命,成功固可喜,失敗也是預計之中。這樣,就能造就可歌可泣的歷史。人類的精神價值,其中一項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希臘神話中的薛西佛斯(Sisyphus)被天神懲罰每天把巨石推上山,到了山上卻讓石頭滾下,周而復始的艱鉅任務,不是要說明人類的無知愚昧,相反要凸顯其抗拒命運安排的勇氣。刺客接受任務,沒有必勝把握,但過程卻最難能,而且所有經過具有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堅強意志,這些都較權傾一時、地位顯貴的被刺者更引人崇敬。

其次自然是名的建立了。不少人把揚名後世作為人生的一個目標,但真有幾人能做到?可這類刺客卻能了。當然他們做驚天動地的勾當的當兒,是沒有把名這空幻的東西放在腦海中的,只是覺得想做、應做就去做,如此而已。但,出乎意外,名聲給保留下來,恆久不滅。

在當朝來說,你說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重要,還是齊桓公、吳王僚、趙襄子、韓相俠累和秦王重要?這些人,後來有些的確成了著名的君主或重臣,但有些卻不能。說當時這類人一律權傾朝野,沒有人會不相信。可是日後怎樣,卻不是這回事了。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反倒成為被傳誦的對象,歷史可真是公平的。

但傳誦還傳誦,主要是名不虛傳。不虛傳的理由,就正因內中含有人類的精神價值的體現,這些事物特點,已超越一個常人,而成為一種意識,能越過時代的荏苒,一直保存下來。

司馬遷在《刺客列傳》的「太史公曰」中說:「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這幾句話,說出了事物的大道理。最重要是「其義」,其次是「立意」,然後是「不欺」。沒有正義包含其中,沒有清晰的立意,只是欺世盜名的表現。今日一應求名若渴的商賈富豪,能在「立意較然,不欺其志」的話中多參透,或許會了解現在所做的求名勾當,總有那麼一天被證實是完全白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