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就是這樣給(官商)摧殘的

電腦時代,傳統印刷方式註定是要給淘汰的。隨著中環永利街最後一間印刷廠撤出,香港活字印刷時代也終結了。但作為一段頗長時間的印刷方式,活字印刷的過程和特點總應被保留下來作為集體回憶吧!

最近,元朗「新昇喜帖」印務店把所藏的十萬粒鉛字粒,以二萬多元的價格賣給團體「字活」。店主梁廷槐很高興活字印刷能被保存,將來能和其他人分享印刷過程。

梁先生說出一些往事:「之前有個澳洲人嚟咗幾次,搵學生幫手繙譯,原來佢想買走啲字粒,出價8,000澳幣(約5.7萬港元)」。梁先生不想字粒散失外地,所以一口拒絕。

梁先生九十年代將荃灣分店結業前,曾主動致電香港博物館,稱無條件捐出所有鉛字粒,但對方回應令人失望。「佢哋好似懶洋洋咁,要我哋送過去,唔肯嚟收。」這些不能再有的「寶」,原來差點兒被博物館的官僚糟塌了。

香港政府一向重商業經濟較輕文化,從來如此。最近港鐵沙中線動工,過程中,在土瓜灣站地盤發掘到大約200多個宋元年代遺址,可追溯到1,300年前,估計當時已有逾千人居住,極具考古價值。其實,土瓜灣曾出土巨石,上書「宋王臺」三字,被裁截成長方形石塊,「宋王臺」三字髹上紅色,放置原地展覽。這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估計「宋王臺」是宋帝昺手跡,大家應知這一帶保留不少歷史遺物。遺憾的是一直沒有進一步發掘,現靠沙中線施工,終於找到當時歷史的一些線索。據考古學家估計,這個遺址應和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昺逃難南方有關。由於遺址在時間和地點上脗合,加上當時有河流、鹽田和耕地,滿足大量人口聚居要求。若能全面組織考古工作,所得資料,當能補足南宋皇帝逃難香港這段歷史的空白期。但現實是,遺址不被重視,專家估計因沙中線動工200 個遺址可能全被毀掉。幾口古井,一筐古物,論「經濟價值」,如何能和一條鐵路線所帶來的土地和商機相比擬?

大約十年前,本地畫家丁衍庸在台灣舉行百歲回顧展,在藝壇也引起轟動。這麼一個展覽,為什麼不在香港而在台灣?據策展者指出,曾接觸香港藝術展覽機構,可是他們「無意願」展出。後來據聞一位重要的嶺南派畫家,死後願意把大部份重要作品捐給香港藝術館作永久保存,可是也被拒絕。畫家家人聯絡廣州藝術機構,相同的要求卻被即時接納了。

香港不是沒有藝術和文化,可是卻沒有被珍惜,好的作品和文物,隨著時間逐一湮滅在自詡為經濟蓬勃的城市中,空餘一個文化沙漠的稱號。官僚處事作風、重商意識形態對文化造成的摧殘,一時分不清是事情發展的原因還是結果。

30/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