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惶恐

26/9/2007

不知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每年九月的開學,都成了社會關注的新聞。報章有開學特輯,電視新聞也有開學專訪,開學彷彿成了一個節慶、一種壓力。

開學有啥重要?還不是一個新學年的開始、一個人生循環的小環節。但人們不是這樣想的。開學是一個新拼搏的開端,是一個新宏圖的擘劃,也是一場新戰役的肇始。不去好好準備,是要注定落伍的。小小學童就背負著這麼一個重擔,暑假過後師生團聚的日子,瞬間蒙上一層重灰。九月三日早上的步伐,是伴隨著忐忑和不安的。再這樣搞下去,恐怕以後開學日要勞煩什麼心理輔導協會以至撒馬利亞防止自殺會參與其事了。

學校只重成績

學校的嚴陣,求的是成績。看看暑假補課的熱潮,假後掛遍學校當眼角落的橫幅,追求和宣揚的就是公開試數據提升的一點點進賬。

這些年來,考試的內容較過去是淺易了的。有耐性研究一下各科課程設計及公開試題,總會知道學科內容生活化多了,題材的發揮性強了。學習不單是資料的背誦,還要求融會貫通、引申發揮,沒有對日常生活細節的觸覺,沒能得到最優秀的成績。

現在的學生,質素是否較過去的優勝,沒有客觀數據支持,但整體社會教育水平的提高,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普遍重視教育。家長對子女學業的關注,和六七十年代比較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現代社會資訊流通,學習材料俯拾即是。學生提升學習的「競爭力」,未必一定局限於課室之中。種種條件,其實都應說明,學習的牢籠是應解放的,學習的重壓也應減輕的。我並不質疑教育改革希望讓學童「樂於學習,善於溝通」的動機,近年教育政策也確實朝著這方向進發。除卻課程改革之外,用在教育的撥款有增無減,教學人手、設備配套從來沒有現在般充裕。就連過去鬧得沸沸揚揚的殺校政策、超額教師現象,隨著三三學制的推展,也有軟著陸跡象。最近教育局推行收生封頂及減少每班人數,學校的「生計」,除了極少數先天條件較差劣之外,其實已不致成為學校發展的主要議題。哪學校拚命要「爭」的什麼?

「爭」什麼?

要「爭」的無非是一個教育體制中的定位,或是一個存在的形象或品牌。原先已壟斷最優秀學生的英中要「爭」繼續成為英中,有機會轉英中的要「爭」做英中,在學業上原處於中游的要「爭」成績數據吸引家長的青睞。以上幾類學校,「爭」的原始動機是建基於作育英才,因材施教,還是功利地希望教師「好做」、學生「好教」、學校受吹捧褒揚,識者可自行判斷。

如果相信三歲定八十,龍蟲天注定,「催谷」可發揮的功能其實並不很多。現在中英語文會考採用水平參照,學生考試結果不互相拉曲線比較,成績是個人實力的真實反映。我是相信人的學習潛能也有一個自我更新調整功能的,最重要是不要揠苗助長,盲目施肥。幾時學校存活之間也來一個水平參照,不以揚己抑人為目標,教育改革的成功,樂於學習遠景的達到,始有望焉。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