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運開幕禮看文化回歸

19/8/2008     

無可懷疑,今屆奧運開幕禮是以展現中國悠久歷史和豐盛文化為主要賣點。表演內容主題分別為「燦爛文化」和「輝煌時代」,其所寄意重點不言而喻。

從熒幕所見,一大群人擊缶或穿古服吟誦千古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數名舞者在古琴伴奏下,在台上預先打開的巨型卷軸翻滾作畫,繪出《千里江山圖》,有頗新穎的構思。

不同文化元素 

表演又突出彰示中國四大發明如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等。令人讚賞的是舞台中間以活字印刷圖版排出不同圖形和多體的「和」字。此外還有鏗鏘的京劇鑼鼓、悠揚的胡琴、木偶京劇人物、揮舞紅旗的兵俑、巨大地圖展現古代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情景、逾萬演員構成唐宋元明清五代有名的五幅長卷包括《遊春圖》和《清明上河圖》等。

在「輝煌時代」系列中,展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畫面、2008名太極演員排成天圓地方圖景,表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就連最受矚目的燃點聖火儀式,都融會了古代神話夸父逐日景象。

表演內容包羅廣泛,把歷史、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素材交織起來,展現了一個文化泱泱大國的氣度。

在電視機前面看得目瞪口呆的香港學生,能明白夸父逐日的真實意涵、能整篇背出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詩歌、能指出「有朋自遠方來」這些句子出自何經何典、何章何節等,相信已是極少數。實際上,香港的教育內容和運作,即使不是遠離文化,和一個真正稱得上是文化國民至少還有一定的差距。 

教育制度和內容遠離文化

從教育制度和運作來說,三三學制局限學科的選讀範圍,人們傾向選修的會是日後有利「搵銀」的實用科目。必修的通識科文化內涵極少極少,社會崇英輕中,絕大多數學校以遠離母語教學為發展方向。不同年級要著力操練不同的past  paper,即使嚴肅的公開考試,為遷就潮流文化,擬題也徵用了一些「潮語」題材。

從教學內容來說,中文科偏重實用語文的訓練,古典內涵愈見貧乏,優美詩歌辭章在廢棄範文考核下無法鼓勵背誦。中史科中,像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等屬於中西文化交流課題,和文字發展、四大發明等都屬乙部課程。初中中史科每週只編配二課節,課程繁複,時間緊迫,乙部課程很多時候被迫割愛。至於傳統繪畫、戲劇、舞蹈、音樂、哲學等,更不知可放在教學內容中那個環節了。

過去,香港由於是殖民地,教學內容和祖國文化保持距離無可避免。但到了今天,殖民管治已結束超過十年,近年隨著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香港和祖國的連繫愈見緊密,但傳統文化的疏離感似乎無法改善。近年提倡國民教育,文化國民教育應是當中一個重要成份。如何在教育的環節中加強文化教育,使在政治主權回歸的時候,文化也一同回歸,恐怕和運動員在國際比賽項目取得好成績,喚起民族的自豪感一樣,有相同的意義。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