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好」英文

13/11/2007

一項活動,如果你用上1500小時去學習,你會得到什麼結果?從前的人,跟師傅學一門手藝,1500小時的「學師」,不單足夠「揾食」,說不定是那個行業的專家了。

現在說的1500小時的學習,是指完成中學學習英文的課節時數,只是一個粗略的計算,也未包括課堂以外的處理習作或其他進修的時間。如果把一切課堂內外投放的時間算在一起,總時數也許會達到1500小時的兩倍、三倍或更多。

英文水平日趨「下降」

自願或被迫花了這麽多的時間,效果又如何?過去每年約有二萬中學會考生得到零分,即是說英文科得到「未予評分」的U級。如果單一英文科計算,假設全港合格率為六十多個百分點,即是有三十多個百分點學生不合格。合格的又如何?是否能在一個以中文為主要溝通語文的社會,熟練掌握英文來講、讀、寫、聽,也頗教人懷疑。現在不少人(尤其僱主)批評香港學生的英文水平漸趨下降,既然「下降」,即是預設過去的水平是較高。為何社會日趨重視,課節日漸增加,投放資源愈多,英文資訊愈加普及的社會環境,英文水平會「下降」?

英文,無疑佔據了學習生活的一個最主要成份。過去一直聚訟不休的教學語言問題,是爭論應否採用英語作教學語言。這個爭論如何影響教學生態,過去談論已多,毋庸再贅了。就以英文科來說,敢情說是學校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科。它既是佔分最多的科目,課堂的節數也一定最多;不少學校更以英文科成績來編班。中學會考合格成績最低要求是五科合格,當中必具英文科,而且指明是要較深的課程乙考卷。沒能得到這個成績,升學受到極大障礙。

社會普遍崇英輕中。英文不好,是要注定成為被排拒的一群了。學校教育深明此道,加強操演培訓,力爭上游,是學校保持生存形態的重要憑藉。

英文要求扭曲學習

學習生活中對英文科的要求標準是劃一的。從前為遷就水平較差學生,特設較淺的課程甲考卷,縱然課程甲、乙成績之分際絶不等值,但好歹(課程甲)英文E級,也聊堪作阿Q式的自我安慰。新近一年採用水平參照改卷模式,連這樣輕微的適應個別差異的調校方法也給取消了。

學好英文,前途更有保證,固然是了。但什麼人需要極其艱深的英文方便升學就業?大學課程要用英文,好和國際接軌,但香港大學生佔整體學生比例不及百分之十。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旅遊業發展蓬勃,在在需要英語人才。但每年究竟有多少人能成功投身這類「揾錢」行業,要用熟練的英語來做進階的鋪塾?香港不少中下階層的職位,吸納了最大數目的學校畢業生員,說實在的並不需要很艱深的英語運用。如果單為生活需求,無論如何無須動用到1500小時的密植精耕。何況,需用的英文又不應否定它能夠「在職培訓」。

一項學習活動,如果給學生帶來的並不是任何形式的樂趣和成功感,或許更是一種心靈創傷、一種機能負累,它應用什麼方式存在,或用什麽方法裁縫配置,滿足不同需索者的要求,是有給予最起碼思考份量的需要吧。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