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環境」

27/11/2007   

剛過去一年的會考是中英文科採用水平參照模式改卷的第一年。英文科合格率只有68%,由此而佐證英語水平日趨下降。最近教育局公布中三「全港性系統評估」數據,整體成績雖為四年來最好,但有三成英文考生「肥佬」。這些被一般人視為「慘情」的數字,我卻覺得正常不過,從不視為「災難」。

總有些人是會英文科不合格的,因為它只不過是一個不會人人擅長的外語科目。爭論英文應否成為教學語言的議題,有關當局曾做了一個Augoff研究報告,指出只有32-40%學生能接受用英語學習大部份科目。不能接受用英語學習大部份科目的餘下的60-68%,意味著是英語較差的一群。差到什麼地步?或許沒有跟進研究吧,但從常理推測,或會有相當數量學童根本不可能接受艱深的英語訓練。你把這麼一批學生和語文能力較高者等量齊觀,學習生活肯定出現問題。

英學習症候群

在一般水平較差學校中,或會出現不同的英語學習症候群。有的人患的是英文恐懼症。怎麼不恐懼呢?每天必定有一至二(多數為二)節英文課。老師嘰呢咕嚕,同學雞同鴨講。課本筆記,例必重耷耷的,密行細字,機關處處。「Compo」(按:指composition)最是「攞命」,腦中「vocab」不足一百,搜索枯腸,怎能鋪演三四百字文章?上英語課談話(當然是用廣東話),噪音聒耳,老師例必大聲贈以keep quiet二字。大班制課堂秩序算是操控得住,但 keep quiet的同時,學生如何訓練口語?於是學的唯有是「啞巴英語」了。

有的人患的是英文自卑症。怎樣不自卑呢?習作是點數目的,或許還可抄襲頂包,但測考卻是計分的,無法借箸代籌。學期結束,英文科佔分最多,不合格代表能否升班也成疑問。即使可以蒙混過關,到了公開試就無所遁形了。香港學制,英文不合格就是死症,理你是第一還是第二語文。學業「前途似咁」,也就無話可說了。 

「揾食」語言?

如果不故意把問題看得太負面,卻還有些患了英文自大症。不少中產家庭,父母自恃粗通英語,家有菲傭,說的好歹也是「英文」。為求子女早著先鞭,家居生活每以英語應對。尤有甚者,索性堅壁清野,翡翠台本港台一律禁制,家長犧牲小我,為求得一適合語言環境。什麼國民教育云云,大概是「帝力於我何有哉」了。小小學童薰染所及,自覺黃皮白心,高人一等。就是草根家庭,英文成績「標青」,也自感優越。君不見會考放榜,有英文5*級考生譏笑會考水平只及中二。但歷來香港累積不少10A狀元,又不見有什麼大成就人物冒出頭來。

都說英文重要,讀大學要用英文(不是學術)和國際接軌。香港是經濟城市,專業人士非精通英語不行。固然是了,但社會組合,卻大多有不需艱深英語職位。何況學校使命,並不為社會製造廉價勞工,僱主大可自掏腰包,培訓「職業英語」。我曾光顧尖沙咀某間麥當勞,賣漢堡包的「阿婆」能用英語接待顧客。西貢某一雜貨店「阿嬸」,對應外籍顧客提問熟練自如。只要「揾食」需要,什麼語文也學得懂。不信,把被英語grammar、vocab奴役十多載的學生,放在英語世界浸淫一兩年,他們的英語大概不會這樣的不濟,這樣的Chinglish兼bookish的。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