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牆鬆綁」

29/11/2005

上週提到教師的「工時」,剛巧立法會議員余若薇在《明報》發表《減輕教師工作量刻不容緩》一文,而教協亦公佈教師工作壓力調查問卷,指兩成八教師經常出現身體疲乏、緊張、肌肉酸痛、沮喪及失眠等癥狀。有教師擔心影響進度,生病也不敢請假。可見這個topic無疑是hot的。

「教改」為體,節流為用 

近年伴隨「教改」的推行,教師的工作量確是加大了。但「教改」只是表象,骨子裏卻是資源的節用。教師被視為高薪工作,既然不肯減薪,便只有增加工作量,使吃不消者知難而退。筆者這樣說,不是毫無根據的。近年要求教師每三年一個循環,完成一百五十小時的個人發展。教師隊伍龐大,年齡、經驗差距不小。年輕教師工作經驗淺,學歷相對低,你不要求,他們也有意欲進修。資深教師卻不同。有責任感的教師其實是不斷增值的,只是些「看月而不欲人看其看月」者,一些形式化的增值活動有何用?至於某些被認定為「瘀血」的,教師發展活動場合人在心不在,或故意蒙混過關的,真的是「帝力於我何有哉」!

另一個例子:早前教統局向立法會申請五億二撥款,供教師作離職補償。說得出的理由是為超額教師而設,但三年哪有這麼多超額教師?其實目標又指向有經驗而接近五十五歲的一批,因為五十六歲以後的要扣減賠償額,正足說明項莊舞劍所針對的「沛公」。至於「跟不上教改步伐」這類虛無縹緲的理由,所指是誰,大概也是昭然若揭了。有那個行業經常以富經驗而曾經做過貢獻的人為裁撤目標而認為不會影響行業質素的?教師不同技工、會計、銀行出納等技術性職業。學問修養、人生經驗、從職業的歷練過程中所累積的豐厚的練達人情、洞明世事的眼界和胸襟,對後輩是一種身教言傳的最佳示範,值得設法去刪削裁撤嗎?

制度設計肥上瘦下

另一方面,制度的設計又增加了實踐過程的不合理性。在教師行業中,普遍存在肥上瘦下、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學校的管理層中,有多少是殖民地制度下蓄意拉闊不同職級的薪酬差距以方便管治的直接受益者?至於最苦的莫如新入行的初級教師。他們拿著合約制的最低薪級點,職位沒有保障,「人工」不會增加,由排球二傳手般的上司的手中接來工作的重負,還得兼顧在職訓練、基準測試、教師發展、專業進修……,身疲力竭之餘,真不知如何為人好師了。怪不得愈來愈多人感覺教師是一個不會有甚麼前途的職業。

要一個行業有健康的發展,必須要有適當的制度作配合,當然更需要的是制度設計和執行者的真誠的提升專業的抱負和襟懷。教統局承認關注教師工作量問題,並提出多項措施為老師「拆牆鬆綁」,但來來去去還不是些提高津貼、設立優質教育基金、外籍英語教師計劃、專科專教等的皮毛枝節。幾時真正重塑一種尊師重道的心態,教育的內容或許能得到肯定和發展,「拆牆鬆綁」才能有實質的意涵。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