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題政治化疑幻疑真愈描愈黑

9/4/2014

今年中學文憑試中文科作文題:「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在這啟示下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這樣的設題,被評論者指有政治化成份,是希望考生循著試題的思路去做一個順民,對身邊發生的事,即使如何不合理,採取一種不吭聲的生活態度。

另外,綜合能力考核試題中的閱讀材料,其中一幅香城旅遊景點的圖,明明是把臺灣的地圖斜放,用作為「香城」的地理位置描述。有網上評論者指這也有政治成份,寓意是「今日香港,明日臺灣」,或「今日臺灣,明日香港」甚麼的。

我看這類的猜測,也有一些子虛烏有的成份。要用一道考試題目去教導人如何做順民,真有點兒匪夷所思的。一個考生,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接受了六年的小學教育,又再接受六年的中學教育,如果所教出來的確是「順民」,就不是一個考試的設題可以抹去他們的特色。同理,如果中小學教育過程中,一貫有強調獨立思考的訓練,不企圖灌輪某種特定的思考邏輯和思想內容,即使某一科某一題有某一種政治傾向,也不容易對考生起甚麼「政治意義」。

「香城旅遊景點圖」的情況也一樣。「香城」本來就是一個虛擬的地名。有說「香城」就是「香港」嗎?如果沒有,何來「今日香港,明日臺灣」這個概念?擬題者是否隨便找一個方便分割為四份地方的地區來作圖解?如果是這樣,臺灣地圖也是適合的,最少比香港既有海島又有半島而且版圖不集中適合。

你覺得香港學生在資訊自由的香港成長,真的很容易被「洗腦」,就是一個簡單的作文命題、一個簡單的地圖形象,就會把他們導向某一預設圈套嗎?那太小看香港考生了。我想,每個認真的考生的腦海中,任何作文題,都有兩套答案,就正如辯論比賽中,正反的立場要由抽籤決定,臨場可決定辯論者的立場。看到一幅特別的圖象,也許只會引起會心的微笑,何況一切發生在一次決定個人學業前途的緊張環境中。

當然學生是這樣,不代表擬題者也是這樣。香港社會充斥了庸俗而喜歡獻媚的投機主義者,這樣的人是否已「侵入」學界,沒有資料可以佐證。但出一道題,繪一張圖,如果真的這樣充滿機心,也只是賦得一個「好笑」而已,因為這樣的構想,達到目的的機會成本雖然不高,但成功的機會也很低啊。

或者只是一個很隨意的思考,或者一個很有幽默感的取圖構思,但卻被指當中很有寓意,於是就像考證學家非要把事物的真象找出不肯罷休一樣,那倒是一個政治敏感的細小族群的心理意識罷了。要追究「責任」,真的要深思為何回歸後的香港,會變得這樣政治化和充滿猜忌、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