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中文,後果自負

24/7/2013

很不相稱的兩件事。

香港國際學校愈開愈多,學額供不應求。不少中產階級家庭,情願節衣縮食,或把本來用作「供樓」的金錢,轉為供子女讀國際學校,負擔鉅額學費。子女自小用英文學習和溝通,是自我放棄學習中文機會。雖云本身是中國人,可以課餘私補,但中文難學,要習慣了英語世界的小孩跟上中文進度,談何容易?至於誤信甚麼名家說法,以為看幾本諸如金庸的武俠小說之類就可懂中文的,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而已。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談到外國人學習中文的熱潮,眼界又擴闊不小。有從事中文學習書籍製作的公司,三年投資千萬,捉緊一個商機,居然賺得可觀盈利。報道說外國人學中文的潮流,近年漸見年輕化。歐洲經濟未見色,中國經濟發展蓬勃,年輕人赴華發展的人數逐漸增加,不少更到內地學習漢語,預先裝備自己。報道又說,去年英國教育大臣宣布修改教學大綱,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外語列入必修科,漢語是其中一個最受歡迎的選科。部份英國學校已將中文課列作七年級學生的必修科。而在美國,二零一一年開設漢語課的公立學校超過五千家,學漢語的學生超過二十萬人,相當於五年前的十倍。

語文從來和經濟掛鉤的。過去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吃香,不懂中文的老外在政府或商界謀取高職是很普遍的。但時移勢易,現在世界經濟逆轉,不懂中文已沒法得到過往的待遇。還以為只靠英文可以發達的觀念已落伍了。

中文是意符文字,公認難學,必須自小學習,否則事倍功半。作為中國人,有先天說中文用中文的良好機會,只要在主流學校成長,即使不精通,但普通的應用還可以的。學習能力高的,中學畢業就勉強可以中英兼擅,在職場可以有最基本的競爭能力。

當然最可惜的是,為子女選擇學習環境的是家長,日後面對工作世界的卻是學生本人。一個自以為負責任的家長,替子女選擇學習環境優越的國際學校,可是不用短短十多年,便要面臨升學的抉擇。自少學英文的,如果仍想留港讀書,只可參加non-jupas,但升大學機會是微乎其微的。到那個求學無門的時候,唯有選擇到外國升學。過去外國經濟環境好,讀完書還有機會留下工作,有些專業甚至可代你申請外國居留權。現在嘛,工作機會自顧不暇,那有餘額留給外國留學生?回流嗎?你的競爭力如何及得上一個有本地學歷兼中英文兼擅的對手?

這確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所以除非「老豆大把」,子女讀英文長大,拿個外國學位,學成以後自僱,擔當一些毋須中文的工作;或立志舉家移民外地,去而不返,不懂中文也沒問題。但又有多少這些類別的人物?

看到外國經濟不景,惡劣情況可能延續幾代。你不發覺香港現在多了很多外國人嗎?有些是舉家來港謀生的,子女甚至在本港出世,家長把他們送到普通的學校,金髮碧眼,自小講寫流利中文,以備將來留港「搵食」。香港人嘛,如果為子女選學校,只為眼前的虛榮,看輕母語,選了一條語文的不歸路,是思想落後於形勢的表現,將來可能是後悔莫及的。面對這些狀況,對香港教育即使如何不滿,也應慎重抉擇,否則愛你變成害你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