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轉移論」深層思考

7/12/2010

反對縮班和小班教學有一種頗為特別的見解,認為縮班和小班會影響階級轉移的流動性。

認為縮班會達致這樣的結果,林超英先生的議論是一個例子。他以自己出身於清貧家庭為例,因為得到入讀英皇書院的機會,令他的階級轉移,最後成為高官直至退休。最近,相近似的議論蔓延到了小班教學。九龍華仁書院在未來學年決定不參加自願縮班計劃,但打算把每班人數下調至27人,實行小班教學。電視新聞訪問九華校友、立法會議員梁家傑,他不認同這種做法,認為減少名校學額令清貧子弟更難入讀,會打擊他們階級轉移的機會。他更舉出一個生動例子:以前住在蘇屋邨或黃大仙下邨的貧苦子弟,可以藉入讀(像九龍華仁之類的)名校而令階級得到轉移,(事業成功者)甚至可以住上半山。

這類意見的共通點就是:優秀學校不應減少供應,不同者只是減少班數或人數之別。供應減少,打擊階級轉移的機會。

我曾在《有求教於前天文台長林超英先生》一文中討論何謂香港教育的優質,這裡不贅了。事實上,認定名校就是優質,可以協助階級轉移,這種觀念已經有些過時。殖民時代教育權利不普及,社會發展的機遇操控於一小撮政治和經濟的特殊階級手中,那時入讀名校,確有一種晉升階層的機會。那時的大學,由一間擴充至兩間,學位珍罕可以想像。以前的大學報名要申報中學名稱,不少學系也設面試,你讀甚麼中學無可隱諱。教授、學者取錄新生,名校稍佔優勢,這是合乎常理的推斷。那時的英皇書院,由於和香港大學只有一街之隔,學生成績卓越,升讀港大人數眾多,因而有大學附屬中學的美名。九龍華仁嘛,和其他天主教名校一樣,社會位置舉足輕重,畢業校友遍佈官商政專業階層每一角落,「XX校友」自然成為一種謀生及社會活動的有利條件。

但無疑社會是不斷開放和發展的。現在大學學位增加,報讀大學主要參與聯招(JUPAS),決定的只按高考成績,名校已沒有優勢。而且知識型社會,能力和工作表現逐漸較虛無的學校名稱來得重要。加上香港是一典型經濟城市,發達致富未必和學歷必然掛鈎。不少超級富豪,很多只有中小學歷。近年香港投資項目不斷發展,你有準確的投資眼光,發達並非難事。事實上香港不少地產投資者(不管是不是「炒樓」),出身蘇屋邨或黃大仙下邨之類的公屋,最後住上半山(不是住半山也有可住半山者相同的資產)大不乏人,你說這類例子不是階級轉移嗎?讀書也就不是唯一途徑了。

當然教育在人的一生中還是很重要的,但最基本目的也不一定是階級轉移。總有一些人,對人生目標認真負責,能貢獻所學關懷社群,為社會默默苦幹和付出,即使一生「階級」未曾「轉移」,這些人都應受尊敬。也有出身寒微,所讀中學毫不「起眼」,甚至不能按求學進度適時進入大學的,但靠勤奮苦拼,最後事業有成,出人頭地,甚至在某一專業或工作範疇獨當一面的,為數亦不甚少。

靠某種社會脈絡或許能得一時之便,但發展下去,便非靠「料」不成。「料」之有無,名校(尤其只是中學)便非絕對保證。

話說回頭,香港的教育逐漸開放和普及,民智也日漸解放,還擁抱名校概念,視為人生晉階的重要憑藉,可說已遠離現實。你反對縮班,大可從教育政策層面提出周詳而有效的取代方法;你反對小班教學,也應立足於教育理論,提出反駁的理據,泛「階級轉移」論只引起一些盲目的亢奮,基本上對解決問題無助。

附帶一問:梁家傑議員是只反對九龍華仁小班教學,還是反對全面小班教學的?記得上一屆特首競選的時候,參選的梁議員質問另一參選人曾蔭權關於小班教學的進展,很直覺令人認為他是贊成小班教學的。梁議員所屬的公民黨,對教育問題中很重要的小班教學有沒有黨的觀點?一向很支持小班教學,連教育界發起的爭小班遊行集會也站在前台的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女士,她所反映的是公民黨的立場,還是不同黨員在某一特定時空下可隨意發表的「個人意見」?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