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撐不撐——一元化多元化的爭議

10/8/2010

為舉辦廣州亞運會而禁止廣東省電台電視台說粵語,甚至連廣東省籍抗清明朝將領袁崇煥,他在故鄉東莞石碣的雕像台基下的方言俚語「掉哪媽!頂硬上」(袁打仗時的口頭禪)也要摌走,激發了一場地區文化的保衛戰。據新聞報道有近萬廣東民眾上街反對有關當局的做法,反應不可謂不激烈。

這突顯了一次一元化或多元化文化的鬥爭。

一個統一國家,在書寫語文和口頭語言上一致,在溝通上來說當然是有利的。但中國幅員廣大,不同地方的歷史文化淵遠流長,要統一就不單是應不應該問題,而是能不能夠的問題。廣東省人口接近一億,要一下子取締(或只是減低)方言的普及性,可說知既不易,行也實難。

不容否定,一元化確有其優點,這凸顯在政治、經濟、教育等不同層面上。但從文化角度思考,則多元化更值得提倡。廣東方言有其獨特性,沒有被普通話完全取代的可能;粵劇(用廣東話演出)有其文化價值;粵菜有不同其地方文化的獨有味道……用人為手法干預多元文化,肯定吃力不討好。

香港主權回歸,也要面對一元化或多元化的衝擊。香港人說的方言,要不要以普通話代替?香港人用的正體字,要不要以簡體字代替?這似乎不是用甚麼法律條文可以達到一統化的效果。確有人認為,保留粵語和正體字是香港維持固有特色的重要依據,就正如司法要保持公正、言論要保持自由一樣,是香港保留原有面貌的重要構成元素。

在教育界一直引起爭論的母語教學,母語,毫無疑問是指粵語。當然基於實際的需要,有人試圖在一元化上做些努力,例如在教學範疇上引進普通話,但說來說去都只是在一個科目(中文科)做工夫,而且也有些失敗的徵兆。據一些專訪指出,不少校長對全面推行普通話教中文科有保留,不是教師的能力不逮,而是擔心改換方言會妨礙學生接收,影響考試成績;有些在初中用普通話教中文科,到了高中也換回粵語;甚至個別傳統全用普通話教學的學校,也容許學生在中文科聆聽及口語討論的卷別用廣東話。

不說不知,中文科老師在語文統一上一貫作出貢獻,例如禁止書寫上用廣東方言,甚至文白不通也不容許,不用說「潮語」入文更要趕盡殺絕——這是在多元化的基礎上作些一元化的努力。他們默默耕耘所成就的功勳不亞於「徒口」呼籲普教中者,說香港語文教學強化地方色彩並不公道。

保留多元化如果看不出有任何問題,強制性的、全面性的一元化便沒有應具的市場意義。在香港和內地有書面的共同語(所以滅絕寫作口語化有其歷史貢獻)的前提下,保留語言及各方面的多元化有其意義。在文化的承傳上,如果改換傳統,引來政治、社會和教育等諸方面的動盪,可說是得不償失。

在當局推行取代廣東話的政策後,看看廣東地區、包括香港的民情和輿論,就知做法很不得民心。慣常人問「撐不撐粵語」?連個「撐」字也用廣東話才夠貼切,取向不是很明顯嗎?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