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課程修正

27/5/2013

教育局展開新高中課程檢討及意見調查時發現,多達八成三受訪中學指新高中課程課時不足,當局被迫正視問題,正研究把新高中原先訂立的二千七百小時課時要求減為二千五百小時左右;又擬於二零一六年的文憑試取消體育、數學、企業會計財務概論三科推行校本評核、建議文憑試中文科最快於一四年減少一個選修單元,研究加插文言經典學習材料,並建議取消必修部份的「日常課業及其他語文活動」。在考試方面,中文科的朗讀取消,聆聽的獨立卷別也合併於綜合能力運用的卷別中。有些科目公開試減少時間,如中國文學科原先兩卷各三小時減為每卷二小時。

以上的改動,是經調查或參考一直以來學界所表達的訴求,改動是務實,也可視為對問題初步撥亂反正的舉措。當然改後課擔是否仍然過重,也須經過實踐檢驗。但主要的問題卻是:新課程應考只有兩屆(包括今屆),但已證實流弊叢生,不難使人質疑,這樣的課程設計為何可以「出街」的?一個最簡單的估計:設計課程者,大概都是遠離教育前線的人,在新高中新課程這種披上劃時代光環的理念設計來看,認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大家埋位一同為新時代的教育擘劃添油加醋,才能彰顯各自的偉大志向。所以在構思中課程內容與考核規模(當然更包括擾民而無實效的校本評核)一切從嚴從重,完全沒有思考教育的承受者(前線師生)的接受能力。

還有一點,甚麼人能坐得入設計這設計那的會議室中?還不是一些人脈寬廣,又想在有決策能力的甚麼議會中一顯身手的人?這些人大概都是一些教育高官、大學學者、中學的高層管理者之類,要他們證明自己位高權重,並不困難,相反要他們證明自己學有所成、著作豐盛,兼有包容視野,便有些愛莫能助。如此設計出來,由上而下,不重視「民意」搜集,閉門所造之車,要出門便能合轍,便是非份之想了。

這次急促的調整修正,能否被看成一次經驗,讓日後決策的定立,較能實事求是,等著瞧吧。可憐的是兩屆文憑試的白老鼠(包括師和生),飽受折磨之後,還被覺得是應份的。「逝者如斯」,又可奈何?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