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教不完的課程嗎?

13/9/2013

聽回來的一個說法:有某中學校長覺得學生學習太辛苦了,在暑假前的校務會議中要求最少給兩個星期完全沒有補課的假期,讓學生休養生息。建議被不少老師反對,理由是少了兩個星期,課程沒法教完。

校長宅心仁厚,也從教育角度看問題,覺得兩星期暑假,算是最低消費吧。老師盡忠職守,教不完(課程)誓不休,寧願犧牲個人時間,和校長「作對」。

問題這樣簡單就好了。不是說沒有完全無個人機心的教師,但自願犧牲個人利益,無償地為學生付出一切,我想在功利社會的香港,會像是新近被捕獲的小玳瑁一樣的稀有品種。

教師抗衡校長,願意假期補課,正常情況都是「有償」的,哪現實情況就應由香港教育的大氣候說起了。

大氣候之一,現在中學飽受縮班殺校威脅,學校做得不好,分分鐘有沒頂危機。新學年開始,就聽說有收生不足學校的教師要到其他學校門外遊說學生轉校。和這種跑街式兜售手法相較,留在校內密植精耕,如對學校生存有點點幫助,也算是較能保留尊嚴的做法。

大氣候之二,自從自願減班方案實施以後,學校積累一定數目超額教師,新教師不少以合約方式招聘。想由合約轉常額,做好本份是最基本動作。當然常額以外還有其他升職位置,吸引力也不容低估。

大氣候之三,自教學語言微調方案實施以後,和原先想模糊中英文概念相反,學校更要競逐英中之名。不想要收中文班、不想已是全中文班但成績下滑,總得做好學校考試數據,以吸引家長報讀。學校定位確立,相對老師飯碗以外的尊嚴更能確保。

以上三個大氣候,都和教育政策有關。政策頒行,得到的結果和預先估計未必一樣。如果諸種美好的政策設想,層層累積,由上而下,最後結果是要學生大熱天時困於教室之中牢籠困鬥,可以說是始料不及的事。

當然我把話說得太冒昧了,不因以上三種大氣候,自發犧牲個人利益為學生好的老師,縱使少,總還有,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

是的,課程教不完,加時再補,正路,但這真令學生好嗎?我常認為,課程不完善,專業的老師要向課程發展處追究,中文科、會企財科就能爭取到課程的修改。印象中不完善的視藝科課程,有相關老師也咬著不放。至於校本評核,考評局不敢如原先設計般堅持,也是業界「發哮」的正常結果。

但如果覺得老師力量微薄,也無力挑戰「權威」,哪做好目前,也許是無法之中的辦法。如何做好目前,那就要做些課程的調適。有些課程內容較冗長,或學生易明的,要放手讓學生自發學習。有的課題要精讀,但有些略讀便可。還要注意的,新課程加入不少思考成份,考常識,考推理,不考死記。讓學生跳出繁複的學習內容,把課題結合現實生活發揮,是新時代的學習要求。這類學習,基本上「教」不來,讓學生學懂以簡馭繁,走入試場可能較具效果。

學生都是血肉之軀,都要有正常作息要求。不斷惡補,勞心損智,到了被書堆掩蓋,思考鈍滯,老師如何良好意願都不能發揮效用。最弊是補課成了風氣,你補我不補,給人比下去,冠以敷衍之名,最終唯有拿學生「出氣」。聰明的老師就是要能用最靈巧的心思,去幫學生設計一套應試策略,不是一切以多為手段,work hard 不等於work smart。

香港中學課程課時之長、內容之深,應該可以拿多一個世界冠軍(這說法不知有沒有違反新的商品說明條例)。但追逐這個教不完的課程的考試參與者,能否製造更多有能力有創意有思考有健康體魄的年青人,我很懷疑。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