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容不下理性分析

24/9/2013

因應有兩間中學想轉直資不果,有校長(分別是現任和退任)提出具體建議,希望緩和社會認為直資是貴族學校的思緒。

前者(一位直資學校校長)建議,在學校發展基金中撥出約三成的數額,作為清貧子弟申請助學金之用。此位校長亦重申,在審核學生入學申請中,完全不會考慮其經濟背景,亦相信學生之中不會因家境問題而失去入學機會。

後者建議直資學校中,撥出二成學位供政府中央派位。

兩位校長大概都認同一個事實:不應讓直資給人一種貴族學校的感覺;而事實亦是,在制度下,亦應容許家境較差學生入讀直資學校。

這是業界人士提出對問題的看法,也提出具體主張去解決問題,很值得欣賞和鼓勵。

但不值得欣賞和鼓勵的,卻是某些家長的看法和取態。

有些家長認為直資收費昂貴,但基於個別直資學校是具名望學校,由於家境不富裕,影響子女入讀這些學校的機會,因而認為這是歧視。他們反對個別學校轉直資,甚至認為政府應審視直資制度是否應繼續推行。

這種偏執之見,因噎廢食,完全無視直資制度推行的原因和背後理念。而反對一切直資發展,更顯出其偏執一面,沒有客觀討論理據。

要明白一件事,直資就是要發展出和一般津貼學校不同的體制。單從表面看,直資是要徵收高昂學費的,如因此而給人貴族化的感覺,完全是正常的思考方向。但雖然貴族化,卻並沒有應該完全排拒的誘因。好比你的鄰居是富裕人士,那又怎樣?要把他們揪出來批鬥、不認同他們的存在權利嗎?

直資制度的草創,已顧及家境不佳學童不能入讀的問題,因而規定校方要撥出一定數目的金額,讓清貧學生申請學費補助。現存的情況是,這些金額撥備不足、或有撥備卻乏人申請,完全是執行上的問題,不應因此而質疑直資推行的原始理念。

如果反過來說,直資就是要把學校弄得貴族化(完全不應有貶義)些,給學童有另類選擇(當然「選擇」包含很複雜內涵,不單純看學費),這想法也不應全被反對。

現在的問題是,家長心儀一些學校,偏偏這些學校是直資,但家境卻不容許,又不想因子女申請學費津貼而產生(可能的)歧視,因而心情矛盾,而把情緒抒洩在制度之上。

應該指出的,其一,這種在選校上「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心態非常有問題。香港各校網中,好學校不知凡幾,如果子女成績好,基本上入讀Band 1學校沒有問題,哪又為何一定要讀直資的哪間?其二,如果覺得真想入讀心儀的哪間,家境又付不起昂貴學費,那便大方申請學費援助好了。據上文所提校長說法,即使是申請綜援家庭,學校也不會區別對待。可以申請卻不申請,就是別人沒有歧視你,但你卻自己歧視自己了。不申請是否代表家庭狀況可以掩飾?不可以的。子女在校生活時間這麼長,結識了這麼多同學,怎能把清貧家境長期隱藏?而且隱藏也沒有甚麼意義。如果自己有心病,怕因家境懸殊而有惡果,最好方法就是轉讀其他津貼學校算了,又何必一定要挨擠一些自己覺得不適合的環境?

學生的心理發展是最重要的。如果因家境差,及不上同學,因而產生負面思想,是最不值得的。如果看不破這個心魔,我想避開總好過故意挑動。

兩位校長提出實際建議,我看前者(增加助學金撥備)公平理性,後者(中央派位)卻無必要,因為直資就是想超越派位。

香港人渴求要讀名校(最頂級的哪種)的心理實在是最難理解的。當然最理想的是,你想讀的名校,沒有轉直資,而子女又讀得到。但想讀,卻因直資而有障礙,因而求而不得,戀戀不捨,就好比戀人不甘你貧窮而想離開你,你最理智的做法是和他和平分手,另覓新歡。但你卻死抱不放,又覺得對方「貪慕虛榮」,要他回復平淡,和你同甘共苦,最後悲劇就可能發生了。

當然這個比喻也有不當之處,因為直資有金錢支援,談戀愛沒有。兩相比較,似乎讀書的問題是更加寬容了。如果覺得這還做得不夠,最大心願就是消滅直資,那也無話可說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