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要取消直資政策了?

25/7/2013

最近聖保祿中學獲教育局通知轉直資辦學模式未被接納,原因是行動「未能獲家長校友一致支持,未能闡明收費可如何提高教育質素」、「未能證明在直資模式下已作充份準備及具足夠能力提供優質教育和持續發展」。這些論斷,有些從來如此(如家長校友一致支持),有些頗有莫須有況味。這大概是在社會人士群起反對、政府亟欲提高民望、不欲處處與民意相抗衡之下的政治議決。

社會大眾反對學校轉制,意見非常清晰。聖保祿反直資關注組發言人所說的「我哋唔止關注聖保祿轉制,直資影響成個教育生態,以及社會向上流動機會,希望立法會關注」,可說是最具概括性的看法。這當然牽涉到直資辦學的理念能否和如何落實成為有利社會發展的教育政策問題。

如果反對者的意見是金科玉律,根本不用有直資計劃了。家長校友怎會支持?有錢家長一定佔少數、校友已離校,已從名校畢業生銜頭獲益,他們怎會支持轉制?教師怎會支持?因為一支持,就代表被《資助則例》保障的飯碗變得不穩妥了。只要掣出甚麼「影響成個教育生態」、「影響社會向上流動機會」等理據,反對者就可站在道德高地上,永遠不會落敗,尤其政府施政千瘡百孔,處處給人話柄的時候。

但卻不應否定直資政策的基本理念:除了傳統的官立津貼補助學校以外,令辦學模式更多元化;令一部份有能力轉直資的學校,在避過政府各項政策的制肘下,能有較大的自主空間;減少政府對教育的資助(尤其教師薪酬),讓資源用到更有效益的地方去;減少宗教辦學者對政府的依賴,即減少政府資助宗教辦學的比例。

回想自直資政策出籠以來,22間補助學校已有8間轉直資,再加上一開始辦校就採直資模式的六十多間,過去雖有名校不獲批准轉制,但卻不聞政府對甚麼「提高教育質素」、「具足夠能力提供優質教育和持續發展」等抽象意念提出諸多挑剔。現在政治環境不同了,直資問題漸演變為一個政治的認受性問題,也演變為一個社會輿論的弱肉強食問題。

應該理解到,直資名校成為貴族直資,這趨勢在一定程度是會出現的,但這卻非問題的重點。香港沒有太多的貴族直資,增加多些,本不為過。就正如不能因國際學校收費昂貴就不准開辦,只要有市場,就有存在價值。你不讀貴族直資,有相同辦學質素的平民學校還有很多,只要不是仰慕名牌,有能力的學生仍有不少選擇。何況清貧學生仍可靠助學金支援(在直資學校)學習,關鍵是政府是否有效監管,令制度發展更完善。

增加更多直資學校,令其優點得以發揮,而不是處處把個別小問題或純粹出乎想像的事情無限放大,把一個令教育發展更趨多元化和更具實效的契機給磨滅了。

對香港的教育問題,需要理性的討論,不是訴諸直覺的無根的游談。有熱中社會活動者建議「一併凍結其他轉直資申請,直至有完全檢討直資制度和監督學校機制」;有立法會教育界議員指聖士提反和聖保祿籌辦轉直資,原因之一是《校本條例》全面實施,辦學團體將受制於法團校董會等,前者過於激情,後者立論無據,都非理性認知問題的好建議。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