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

12/6/2007                   

有政黨中人早前指出,香港在回歸後國民教育工作做得不太理想,大部份人對國家認知不足:聽國歌不是立正而是把之用作電話鈴聲;港人也未能把香港和內地的利益與前途結合看問題。正因如此,普選的時間表也被推遲了。把「國民教育」和「民主進程」拉在一起討論,是頗新穎的構思。言下之意是不是:港人由於國民教育不足,未能適當培養民眾愛國意識,慣常把香港利益獨立於國家利益之外,適當治港人選匱乏,成為了推行普選的主要障礙?

對國家認知有長足進展

香港人對國家認知是否不足,這是難以判斷的。事實上,如果把英治時期和特區時期的管治來作比較,近十年來港人對國家的認知是有長足進展的。當前中港政治和經濟交往頻繁,每年特區政治領導多次北上述職,事情有廣泛報道;國家領導在不少節慶也會親臨主持慶典。一些重要的政治訊息,可以透過不同媒介適時發布。國內大量企業來港上市,資金投資香港甚鉅。港人北上置業和工作,近年也有極大升幅。國家在科技或體育方面創出成就,港人也每每分享箇中的光榮和喜悅。在這等情況下,當家作主民族意識的抬頭,經濟措施的互通有無,國民教育其實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當中,也能收到一定果效。

如果要找出國民教育不足之處,問題其實不出於對當下政經現實的了解,而是對歷史課題的真確掌握。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但中國歷史的研習,卻側重於史料的灌輸,而未能發展出一套對人文精神的認知和價值判斷的培養之上。對中國近代史的探討,意識形態也往往凌駕於歷史真象的發掘之上。過去對於義和團之類的牽涉民族意識話題的探究,政治樊籬仍很深重的。

正視不幸歷史

香港刻下還在展出的「林風眠藝術展」,美術老師要向學生解釋為何一位被稱為「世紀先驅」、醉心藝事的美學實踐者,在文革時期為逃避迫害,親手將大部份精心傑作浸入水盆、浴缸之中作成紙漿倒掉,並在四年鐵獄中受盡折磨,手銬反鎖雙手在身後,連吃飯也有困難。

語文老師推介學生閱讀楊絳的《我們仨》,學生讀者也許會質疑,為何一位絶類離倫、優入聖域的大學者錢鍾書,大半生涯原是那樣坎坷,連最卑微人物的家庭團聚的渴求也無法如願。

沒有正面去承認歷史發展過程中有其不幸的經歷,沒有認真去正視歷史,汲取歷史的教訓,國民教育便會顯得不很全面。

新近一些調查,認同自己是殖民地人多於特區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多於中國人,國民教育不足,在這課題下既是因又是果了。香港需要改變課程架構的模式,讓國民教育有較顯著的存在空間。當然,徹底認同香港與內地的利益和前途是結合一起,休戚相關,而非單純把視點放在中央能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帶給香港甚麼好處,從這角度去發揚國民教育的精義,才有其堅實意義的。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