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講說普通話

6/11/2007      

應該說,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提倡明年起撥款二億,在中小學推行普通話教中文計劃是一項頗為慎重的措施。

說慎重之由,除該委員會提出計劃「重質不重量」外,還有實際要求及支援措施配合。每年只有三十所小學和十所中學試行是其一,教師資格規定必須有特定普通話教學基準是其二,參與學校要有詳細推行及發展計劃是其三,由內地「

優秀教師」和教研人員每週駐校兩天提供支援是其四。這樣的做法,較有策略性,而且不輕視質素,不像某段歷史時期為求達到不設實際指標而謊報畝產數量。

有論者擔心學校沒有足夠師資,強迫教師進修,加重教師工作負擔。但究其實,「打者願打,捱者願捱」,當事人不提抗辯,其結果與人無尤。倒是計劃能達到何種目的,卻仍有探討的必要。

國民應懂共同語 

身為一國之民,要學懂國家最通用的共同語,這理念是無庸置疑的,尤其在提倡國民教育「甚囂,且塵上矣」的時候。學生多接觸口音標準的普通話交流,對個人普通話水平的提升也不無幫助。如果認清這個目標,把講說普通話的「版圖」逐漸在中小學教育實踐中「擴張」,,也是應有之義。

但講說普通話,來來去去只能在中文科課節中實踐,卻是頗為使人納罕的。每週六、七節課,縱使硬性規定必用普通話交流,可起什麼作用?課節結束,鐘聲一響,學生自行轉調,連實踐口說的機會也喪失了,語文水平怎能提升?至於目標之一是鼓勵學生以「我手寫我口」,也是陳義過高。學生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以廣東口語溝通,就是腦子裏的思想語文都用地方方言,區區幾個課節的講授就能迴狂瀾於既倒嗎?

學好普通話不單為寫作

要求寫好暢順書面語,正途是鼓勵多閱讀。現在香港能夠寫暢順書面語的人(包括筆者),不也是在廣東方言世界中成長嗎?學生也應有嚴格的自我要求,平日應以準確書面語交流。學生不自愛,看看以下例子就知道:作文改完又改,錯完又錯,「你緊佢唔緊」;電腦世界,流行寫blog,文字飛沙劈石,粗話連篇。有的更嫌中文輸入困難,個別詞匯索性以英文拼音替代,你替他設計什麼計劃去推動什麼,沒有自我完善的動機,效果也許會是徒勞的。

說了一大堆,其實並無否定推展普通話學習之意,相反更期盼盡早有效成事。如果有心,當然更重要是有錢,是不是應把資源放在整體生活語言的培養和建立之上,例如選擇一些學校,某些年級同學(例如小一、中一)所有學科的學習全用普通話,把普通話確立為學校生活語言,拾級而上,用同一方法實踐,不怕學生說不好普通話,達到(有這麼一天)全校講說普通話的目標。寫作嘛,有心的,不懂普通話也能寫得好——普通話和中文科,似乎沒有必然的共生關係。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