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中國,用國貨」

18/3/2014

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時的「國貨公司」,很喜歡用「愛祖國,用國貨」的宣傳術語。「國貨公司」,像裕華、中僑、華豐之類,是有別於先施、永安、瑞興等包羅世界各地貨品的公司。

「國貨公司」給人的感覺是地道、樸實、少文化差距,貨品種類多、耐用,價格相對廉宜。「用國貨」是否等同「愛祖國」,因人而異,但最少假如認同自己為「國人」,多用「國貨」也是理所當然。

最近一些示威活動,居然掛出「愛中國,用國貨」的標語,而語帶貶義,卻不免使人有揪心之痛。別看只是一個字(祖改為中)的小小改動,那內涵卻有著很大的差距。「中國」,用在這場合上,顯然故意和香港來一個具體的劃分。

甚麼令有些人有這樣的抗拒?其實也應從一連串的反內地人士的活動說起。自大陸放寬自由行,訪港旅客急增。有些人建議徵收入境稅限制人數被拒,網民發起「驅蝗」行動。又有些港人,在一些大陸人慣常出現的地方,來個「以其人之道反其人之身」,拖著篋子在大街小巷出沒。現在的「愛國愛黨」、「愛中國,用國貨」標語,以「正面」的宣揚來表達「負面」的感受,很有些黑色幽默的特點。

正由於內地人來到香港,大量搶購奶粉、化粧品、藥物、食品等日常用品,令人覺得香港人的生活權益日漸被削弱和威脅;加上香港人的普選訴求被拒絕、政府管治愈趨橫蠻專制、新聞自由日漸萎縮,都使本土意識逐漸抬頭。人們無法令香港獨立,但卻緬懷英治,把一國兩制之中的「兩制」擴大,來達抗衡內地政、經和民生干預的目的。

這當然不是健康趨勢,也令香港繁榮安定的發展路向受到很大的衝擊。

「愛中國,用國貨」,關鍵就在一「中」字。如果這「中」字代表另一個地方、另一種意象,哪中港融合肯定有相當困難。如果「國貨」是代表劣質產品、有害食物,建議人「用」,其精神意識就好像「驅蝗」中的「驅」字那麼負面了。

在這時候,如果還用血濃於水、國家人民唇齒相依此類空泛的概念、引述香港人其實不少大陸移居難民,從而得出需要加強國情教育的結論,已經不能濟事。要切實思考管治政策出了甚麼問題,令本土人這樣反感;要思考落實一國兩制如何能符合大多數香港人的意願;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核心價值有沒有隨著強勢管治而日漸消失,這都是要令中港和諧融合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年多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設立產生這樣大的抗衡,現在就連「愛中國,用國貨」這樣一句輕鬆平常的話語,都有這麼深刻的潛在意義,是不是到了政界、教育界都應深切思考的時候了?如果現在要做甚麼國民身份認同的調查,結果最有可能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