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對聯,幾首詩曲,《紅樓夢》怎樣啟示人生?

《紅樓夢》第一回作者自述的一首詩:「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夢盡荒唐。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意旨本甚明顯,然而作者卻故作曲筆:「則知作者本意原爲記述當日閨友閨情,並非怨世罵時之書矣。雖一時有涉於世態,然亦不得不敘者,但非其本旨耳,閱者切記之。」處身於文字獄盛行的時代,這樣的曲筆自有其苦衷。所以把反話正讀,正正就是作者的原意。

原意是什麼?無非就是以「閨友閨情」(「紅袖啼痕重」、「情癡抱恨長」)來「怨世罵時」了。作者所怨所罵,其實並無悱惻憤慨,也不過是把人情世態做個平舖直述罷了。詩的首兩句已清晰陳述:是的,浮生不用奔忙,因為盛席華筵終有散場之時。無論你過的是怎樣的人生,縱有千般悲喜,終極計算,也不過幻夢一場而已——而這,也是整本《紅樓夢》最簡捷的主題申述。

一個大家族的破亡,作者不是要你只看它破亡的過程,而是要看當中有什麼人生的啟發。

小說的第二回,很巧妙地透過賈雨村的見聞,進一步強化這個題旨。這時賈雨村到了一個山環水旋,茂林深竹之處,隱隱有座廟宇,門前額題「智通寺」,門旁有一副舊破的對聯說:「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賈雨村一看就知「文雖淺近,其意則深」。是這部偉大小說的作者有意透過這兩句淺近的說話來給人生作啟迪,因為身後有餘而不忘縮手,就是戀棧人生的名利以至淫慾,最終只能趨於敗亡。曹雪芹把這座寺廟名為「智通」,當中就有深意。

或者覺得只是兩句聯句,還不足以道盡人世間的傷感,哪一整首的《好了歌》,不就透徹地把人生世相無情地鞭撻嗎?也是出現在小說第一回的這首詩,把人類既想做神仙,但卻忘不了功名、金銀、嬌妻和兒孫的矛盾心情深刻地揭露。功名和金銀是身外物,嬌妻和兒孫是人倫,兩類東西把人生中的主要渴求概括一起。你在清醒時很珍愛這些東西,但只要你兩腳一伸,就會變成「一堆荒冢草沒了」、「及到多時眼閉了」、「君死又隨人去了」和「孝順子孫誰見了」。在這無情的宿命下,面對名利和人際關係,適當時候「縮手」,或許是最有智慧的回應。曹雪芹是如何沉痛地用最通俗的語言,把這人生的無奈,清晰而透徹地書寫出來。

其實甄士隱對《好了歌》的「解注」也很深刻,其中盡是盛衰的對比:「陋室空堂」對比「笏滿床」、「衰草枯楊」對比「歌舞場」、「脂正濃、粉正香」對比「兩鬢又成霜」、「黃土隴頭送白骨」對比「紅燈帳底臥鴛鴦」等。何況人的際遇,「金滿箱、銀滿箱」可以「轉眼乞丐人皆謗」,甚至墮落做強梁、流落煙花巷,也會是你的宿命。千般運遇,最可嘆的是「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了。

《紅樓夢》的主要角色,沒有多少個有好下場,尤其是當中的女性,特別是號稱「金陵十二釵」的,除個別少數,都經歷了悲慘的人生。曹雪芹透過警幻仙子新製十四支《紅樓夢曲》,把各人的遭遇作一概述,而第十四支則是整個大家族的總結:「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裏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這些遭遇,你可以套入作為某人某角色的預示,但總計說來,又何嘗不是人類生活的一個總概括?最後的下場,是「好一似食鳥盡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見第五回),現實的人生又會好多少?

有沒有解脫方法?整部《紅樓夢》充滿了佛影,一僧一道神出鬼沒,或許小說作者也在其中彰示了人生的方向。還記得兩個人物的解脫過程嗎?第一個是甄士隱。「  那瘋跛道人聽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隱便說一聲:『走罷!』將道人肩上搭連搶了過來背著,竟不回家,同了瘋道人飄飄而去。」(第一回)

第二個是柳湘蓮。「柳湘蓮聽了,不覺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劍,將萬根煩惱絲一揮而盡,便隨那道士,不知往那裡去了。」(第六十六回)不是人人要出家,但這種看破和放下,是那個時代人類避免走上生活絕境的一種逃遁方式。這些人的行為或許未必可作「參考」,但想想「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兩句話,聰明的人總可理解。再想遠些,「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妙玉所引范成大詩),就不會太執著人世間虛浮的利益。在未到不能回頭的時候,有這些頓悟,或許是一帖生活解窘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