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名字隨想

8/10/2015

首位中國諾貝爾醫學獎得獎人屠呦呦,名字怪怪的,儘人皆知典出《小雅.鹿鳴》篇。《鹿鳴》共分三章,三章首兩句分別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和「呦呦鹿鳴,食野之芩」。這是《詩經》常用的重章疊句寫作方式。呦呦是象鹿叫聲的象聲詞。全首詩不解釋了,只說苹、蒿和芩三字。《鄭箋》:「苹,藾蕭。」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芩,茜類植物。《經典釋文》引《說文》:「芩,蒿也。」可見三者都是本質和用途都類近的植物。據說屠呦呦的成就是利用青蒿素研究出抗瘧疾的藥材,這裡所指的青蒿素和《詩經》所記載的「蒿」有沒有關係,我不知道,但單就字面來說已經非常巧合,或許這是屠爸爸給女兒命名時不能逃脫的宿命。

子女命名有特殊意義

    中國人的父母給子女起一個名字,往往都會有特殊的含義,所以有人說名字是父母送給子女的第一份禮物。最近習近平主席訪美,會見了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據新聞報道Zuckerberg要求習主席給他將出世的嬰兒起一個名字,這個要求被習主席以「責任太大」拒絕了。的確,對子女的命名權還是歸還給父母親最好,可能就因這樣,冥冥中造就了一個諾貝爾得獎人的誕生。

不過,呦呦姓屠,又不期然使人聯想到「桃之夭夭」(呦、夭音近)。也是《詩經》的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桃之夭夭,其葉蓁蓁」,是出自《詩經.周南.桃夭》。夭夭,孔穎達疏曰少壯,朱熹注曰少好之貌,形容桃樹樹葉茂盛,枝幹壯實。當然這樣的取喻是要配合詩歌描述一個女子出嫁渴望其宜室宜家的主旨。

《詩經》描述物狀,喜用疊字,《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在《物色》篇中曾作分析:「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為出日之容,漉漉擬雨雪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其採用的目的是要令作品「以少總多,情貌無遺」,這是一種寫作的手法。現在很多父母都喜歡用疊字替子女改名,「以少總多,情貌無遺」,都有一點點。但說到此,又不期然想起幾十年前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上課時的一個笑話。那時有一位姓阮(已故)的講師,不記得正在講李師師還是陳圓圓的故事,突然間輕佻地加一句:以疊字命名的很多都是青樓女子。碰巧在座的一位女同學就是疊字命名,同學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她自然也露出不悅容色。可見出口可以傷人,有時都很真。

成語運用要特別小心

    不過話說回頭,我不明白為何「桃之夭夭」後來會變成「逃之夭夭」,意謂逃跑得無影無踪。「夭夭」本用來形容樹葉茂盛,和逃跑風馬牛不相及,不可誤用。但成語使用,很多時是一個語文陷阱,公眾人物應該避免出錯。像兩年前教育局長吳克儉說和下屬「分道揚鑣」去出訪,被人指詞語的原意是指意見不合而分手,不適合用在和沒有分歧的上司下屬關係上。最近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出席論壇,指本港近年經濟及民生發展強差人意,源於香港回歸沒有依法實施「去殖民化」,更出現「去中國化」的現象。「強差人意」應是「差強人意」,出自《後漢書.吳漢傳》,原意是褒義,指非常振奮人心,但「經濟及民生發展強差人意」,則很明顯變成貶義了。

雜亂的隨想,話題也給扯遠了,到底還得對屠呦呦,首位中國諾貝爾醫學獎得獎人說聲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