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2005
最近,英中名校英皇書院由於學業成績急速下滑,為挽回劣勢,校方正計劃改為直資,最早會在二零零七年實行。英皇由於是官辦學校,改變辦學模式的決定,又牽涉了官校直資的另一議題。
據報道,由於近年升中派位由五組別改為三組別,傳統名校不能像過去般吸納全港最優秀的小學生,公開考試成績亦不能得到保證。英皇位處西環,和香港大學只有一馬路之隔,過去被視為港大的「附屬」中學,原因是畢業生不少升讀港大,而港大醫學院也多英皇舊生。現在是:不要說港大醫學院,就是一個尋常的生物科,會考成績也一落千丈。
優秀學校靠學生
對香港教育制度不很熟悉的人也許會一頭霧水,傳統名校歷史悠久,聲譽卓著,造就人才數目眾多,也是吸納優質學生的磁石,為什麼區區一個學生banding的五改三,就能為學校的運作帶來這樣大的衝擊,校績江河日下,校譽也有崩解之勢?此無他,此類學校的「成功」,在學校資源、教師資歷、教學課程和模式都和全港所有官津學校近似的前提下,和所謂較差學校比,唯一分別就是學生質素的分野。他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學生學習能力卓越、學習心態積極,導致連年公開考試成績理想,新生趨之若鶩,造成一個品質保險的循環圈,名校的聲望於焉確立。
但時代不同了,隨著教改步伐的邁開,學校優劣的定位要決定於學校付出的努力有多少,而非決定於制度的運作給你的保障有多少。近年香港有不少新興名校,他們在學業成績上取得驕人的表現,擠身(學業)名校之列,不能否定在經營上付出不少努力,才能突破藩籬,脫穎而出。不少在英中中中邊緣、在殺校不殺校邊緣努力掙扎的學校,近年也在生存的定位和契機上負戈奮戰,相比於食皇糧、吃老本,嚮往學校有金漆牌、學生有「自動波」的,不思進取,逆水行舟,情況是不可同日而語了。由是,升中派位制度的微調,一石激起千重浪,突顯香港教育實踐的不少負面現象。
把直資變成出路
英皇不是走直資的第一間名校,大概他們認為直資是一條出路,只有直資,才能確保學校採用英語授課,而不用被教統局三大英中條件(學生、教師、學校配套)局限,或許對被派中中而嚮往英中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只有直資,才能令中小學結龍的意願得到確保,而不用恐怕小學成績拖累中學變為中中,打亂「一條龍」的部署。只有直資,才能令學校的財政與辦學制度上有較鬆動的自主權,去抗衡教改製造學校平庸化的武斷的質疑。
這是公平的,社會資源分配要平均,學校也不能把配給優秀學生的權利視為學校爭取好成績的單一要素。你既能成為名校,總有你的本事。如果轉為直資,讓學校整體能量得到更恰當的發放,繼續創出和發揚名校的成就和魅力,能夠這樣,便真正不會浪得虛「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