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香港人」知驚未?

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五日

「新香港人」,從前沒有這個稱呼,現在有了。最新一期《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一篇文章,以顯著篇幅呼籲香港社會接受「新香港人」,指內地新移民是香港人口增長重要來源,為補充香港勞動力發揮重要作用。

「新香港人」的反面,無疑就是「舊香港人」了。從前香港人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土生土長的,或從外地(包括大陸)移居香港而住了很久的人;要拿來對比的就是新移民而剛住滿七年,或者未住滿七年而有機會住滿七年的。

其實只要住滿七年,或者再在香港住些日子,都統稱香港人了。新舊有所對立,顯然在文化差異下產生了身份的不同認同。

「舊香港人」很多時候或多或少不接受「新香港人」,或者更刻薄地說有少許歧視。他們覺得從內地進入香港的,比較「薯鈍」、口音不正、不懂繁體字;生活水平低,文化道德相對薄弱;再說下去,就是佔用了社會資源,和香港人搶書讀、搶飯食。這類在新舊融合過程中所產生的歧異,本屬正常,只要經過一段日子,「新」的給磨成舊的一般,大家的分歧便可逐漸消除。

現在的卻不一樣,在新舊未能磨合的時候,已產生齟齬,甚至仇視,尤其在經濟轉型,香港人的學位和職位受到嚴峻挑戰的時候。

其實「新香港人」的水平是愈來愈高的。根據統計,新來港人士過去十年整體學歷有所提升,有14%是大專或以上學歷。如果是教師,大概也可知道現在的新移民是提升學校學業水平的新動力。這些移民除卻英文稍遜外,中文及數學普遍水平較高,學習能力亦較專注認真,只要給一段不長的適應期,成績趕上來絕不出奇。一些面臨殺校的,更視這類學生為救命草。

在職場上,「新香港人」較刻苦耐勞,不少「舊香港人」不願承擔的工作,如侍應、洗碗等,「新香港人」都願意做。較高檔的工種,「舊香港人」也受「新香港人」挑戰。現在不少在香港的大學進修的,有些讀完書便留下來競逐高薪職位。如果一些需要流利普通話的工作(如財經金融、服務性行業以至教學等),「舊香港人」更屬「冇得揮」。

做成這現象,主要是在過去幾十年相對寬裕的日子,「舊香港人」是給寵壞了:經濟蓬勃使他們不憂柴米,家庭照顧使他們自立能力薄弱,加上買得起潮流電子產品,不少自幼已沉迷當中,不思進取。

內地經濟相對貧乏,付得起錢買潮流產品的不多,生活的磨鍊,使內地人意志普遍較堅強,讀書的底子也相對堅實。

現在是多一重政治考慮了。《人民日報》的文章,是對有少許「排外」心態的「舊香港人」敲響警號了。此無他,中央政府怕收不了香港民心,尤其在多次大型群眾活動反政府的示威出現以後。比如二零零三年的反對「二十三條」立法的五十萬人大遊行,以及日後多次上萬人的、不同訴求的遊行和集會活動。在即將出現的特首普選,如果持續有反政府力量發酵,管治香港的難度加大。有理由相信,自零三年的大示威開始,中央政府已考量有效管治香港而不產生動亂的對應措施。

新移民來港,數目可以說是很驚人的。投資移民、優才計劃也許受惠人數不多(只佔新來港人士數目一成),但每日150名單程證來港名額,肯定逐漸把香港人的成份「溝淡」了。據保安局數字,自九七年七月一日起,直至今年的八月,共有792,712名內地居民持單程證來港定居。對彈丸之地的香港,名額很可能超出負荷。此類被視為政治取態較「保險」(對中央政府言)的人群,或許被引申為日後政治選舉不致脫軌的重要支柱。

從積極方面看,「新香港人」正好為出生率日漸下降的香港提供勞動人口的支援,短期會加重各類經濟開支的負荷,但長遠也能在經濟發展上提供幫助。當然從政治掛帥的中央政府角度,這是另類的維持香港現狀的穩定力量。

十六年而接近八十萬人,再加上不同類別的湧港人士,香港的承受力確受考驗。會不會再多?當然是會的,因為只要「舊香港人」被界定為「唔熟性」,用「新香港人」來「溝淡」的力度也許會更強。你愈要搞《基本法》框架以外的直選,混入香港的人數一定會比流出的多。你要「佔中」,站在前台的發動者大義凜然,可惜台下的群眾卻要忍受資源日漸被侵蝕的苦果。這現象有沒得解救?本土化的訴求有沒得落實的機會?一個要依附中央才能生存的地區政府和其人民,根本是無法抗衡的。愈激進的群眾活動的策動者,愈有責任要把事實告訴公眾。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