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綢繆總好過事後「補鑊」

11/10/2013

地區

北區

大埔

屯門

元朗

3-5歲適齡學童

12,400人

6,600人

13,300人

16,600人

學額供應量

12,500人

7,800人

14,300人

18,400人

 

上述數字,是教育局提供有關新界北區幼稚園學位的供求。一加一減,供過於求,或許因而令當局覺得不會有任何問題。

當然數字未包括跨境學童,但當局計算,此類學童數字也不過1,700,較同年就讀低班(K2)少500人,剩餘學額足以吸納。因而,「爭爆學位」事情出現之初,教育局長面對公眾,還拋出全港學額多少,就學人數多少來作擋駕,並指出現緊張情況和家長為子女報讀多間幼稚園有關。

1,700的數字根本是錯的。教協指這「不升反跌」的數字和現實相差太遠,錯估嚴重。如以2011年非港人在港產子近44,000人,以往推算約8-9%來港入讀幼稚園為據,今年就會有3,500至4,000人的需求。何況,上列圖表的數字總和,供求的全面相差也止不過是4,100,些微的差額根本不足以應付突發事情。

教育局長拿全港學額的供求來解說,更加可笑,難道跨境雙非學童會覬覦港島南區的幼園學位嗎?

事情引起甚麼震動,大家應是了解的。北區某些幼稚園「排長龍」,有的學校,家長更排足幾日。同區本港家庭家長也極不滿,在一個週日進行了遊行示威,高呼本地學生應該優先入學。

事件無疑又引發了中港矛盾的問題。教育局長雖然只是統籌教育政策全局,對個別問題雖未必能掌握透徹,但作為教育最高負責人,任何爭議都是最後把關人物。沸沸揚揚的喧鬧,「唔得掂」形象又再次暴露,最後又要勞煩政務司長出面撲火,答允同區優先——最初被拒絕——的安排。

文章執筆之時,事情還未完全解決,因為入學大軍有流動性,北區大埔暫解燃眉之急,很快可以「殺到」屯門元朗。何況,任何事後「補鑊」措施,都足以損害政府公信力。

教育局作為掌握全面數據的機構,事前做足準備工作,總好過事後窮於應付。當然更現實審視數據的真確性和對應性也是必須的。像今次事件,拿全港數據來作分析,不考慮箇中的地區因素,根本就很可笑。如果局中參與其事的人士不再「醒少少」,K3學生很快就升上小學,小學學位能否吸納?如果像今年小一臨時加位措施不足應付,很容易又引起另一波新問題。

相類似的錯估、低估、蒙混過關,其實並不陌生,看看現在中學入學人數年年下跌,但中學學位卻大量空置,不少學校為生存拼搏,做著不少有違教育原則和有損教師尊嚴的事情,禍端都是未能好好掌握數據,未雨綢繆。孫明揚局長任內的「優化班級結構」政策,導致教師冗員凍結六年,支付政府原本可以節省的薪酬,堵塞新晉教師入職機會,造成教育生態惡劣,事情彰彰在目,大都源自數據分析和掌握欠缺周密,相關人士處事不力。誰是「受害人」?是你,是我,是他,因為一個地方的教育事務辦不妥,為害可以很深遠。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