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進步了,那又如何?

27/7/2013

今年名校考DSE,中文科有進步,去年「死亡之卷」不再令人「死亡」,入大學比率估計亦有所增加。但相比英文科,中文還是略有不及。有不少名校公佈成績,英文科四級以上佔100%,和中文科還有大約二十多個百分點的差距,顯示學校重英輕中情況還沒有改變。

但畢竟為要考好DSE而較重視中文,趨向是好的。當然也有人一開始就採逃避心態,讀完中學考IB(國際文憑試)而不考DSE,選擇到外國升學,很大理由是避過艱深的中文科。有直資學校校長推崇IB試,指廣泛受國際認可,考生能因此擴闊國際視野云云。說的是沒錯的,但在外國修業完畢,國際視野是擴闊了,可回流工作,「搵食」的視野卻沒有擴闊,不懂中文,相反前路更是愈見狹隘,這也不能不考慮。

中文有多難?肯認真是不怎麼難的,但如果一開始抱輕視心態,覺得讀好英文高人一等,學習比重有所偏廢,發展下去確會有些難的。要名校生扭轉重英輕中心態,在香港長期受英國管治的歷史中擺脫成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有必要把現實告訴學生,外國經濟不景,要在外地謀一職位已很困難,何況黑頭髮黃皮膚,即使英文如何流利,要在外國地方和外國人爭,總有一定難度。回來大中華,不懂中文,機會是會遜色的。中文難學,但也得學,甚至要學得精通,才有望勝過國內同胞。人家畢竟拼搏精神比你出色,不思進取,或設法逃避,只有漸行漸遠,落後於形勢而不自知。

學中文為過考試關,功利一些,但即使成功,層次還是很低的。學好中文,要用來提升對國家文化的認知和感情,這點要求在一個主權國家之中並不過份。香港的中文課程,有沒有提升過這一點的民族感情?很抱歉,很難了。一個注重語文應用的課程,當中忽略文化的認知,讀完了要希望啟發學生對國家文化的認識,根本沒有可能。現在的中學畢業生,和讀舊課程成長的學生比,文化的認識落後很多。腦海中要他們搜尋一些經典篇章或詩詞的零篇斷句,根本沒有可能。

最近讀到影視藝人森美在他的報章專欄中提出「別輕視中文」。他一方面質疑為何香港學府的學生因為一科中文考試就成績大跌?而令他更驚訝的,是在舞台表演中有一部份提到陳圓圓、吳三桂和岳飛等中國古代人物,原來很多學生不認識他們。學生腦海中還有些三國人物,主要是從電腦中的三國遊戲中得知。由這些生活例子,森美得出一些看法:「作為一個中國人,連中文都未學好,又如何有面子走向世界?」「國民教育未推行前,應該先打好學生們中文和中史的底子,讓大家對自己的文化有多點認識,多點欣賞,歸屬感就自然產生。」

別看鏡頭前的森美「癲癲廢廢」,加上是「番書仔」出身,對文化的認知能力原來不低於香港中文課程的設計者、香港教育工作的執行者。

不過話說回頭,這類見解也並不深奧,也不難推敲,但為何在香港實踐起來卻會困難重重?是不是可以完全推諉於殖民管治?不過要扭轉也不會很難的。大概,再經過一兩代人的「搵食」競爭,不用再怎麼呼籲,「別輕視中文」,你不說,人家都會認同,這相信就是認認真真的「事上磨鍊」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