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額」為什麼這樣缺乏?

14/6/2013

幾日前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中小學合約制教師問題,多名議員質疑合約制令教師職位朝不保夕,影響士氣。教育界代表議員指合約教師年年轉校,個別更被要求轉科,擔心長遠造成教師斷層。

教育局長吳克儉卻揭示了教育界的美麗新世界:合約教師的職位按課程發展及校本需要開設,學校可彈性處理,讓他們轉為常額編制。並指出,今個月招聘網站有逾千個教席,較四至五月為多,足夠吸納準教師入職。

但冰冷的數據,卻掩蓋不了些慘酷的事實。我所任教的學校,是參加兩年前自願減班方案的。按理,每年減一班,一年總會有一至兩個教師人手過賸。教育局皇恩浩蕩,上一手局長凍結過賸教師六年,即是六年的凸額、理應按年裁減的教師(按理至少也有八個)還「有得撈」,六年後就貴客自理了。但學校數來數去,六年之內最多也只有四五人退休,不知到了限期終結時怎樣找人「填數」。到時不是要啟動「炒人機制」了嗎?相類似的情況,香港不少學校都會面對。

過去幾年由於有時限的通識及英文科津貼,學校可以聘請一些合約職位,但這些津貼今年告終了。即使有實額老師離休,校方為求保險,也只聘合約取代,務令人手編配比較靈活。這些合約老師,就正如上文所說的朝不保夕。能「倖存」於學校中的,受壓榨欺凌,相信是可以想像到的事。

其實事情是可以略為舒緩的。早在羅范椒芬女士任教育局常秘的時代,推出自願離職補償計劃,讓一些教師提早離職,騰出空位吸納年青教師。今年的撥款是經立法會批準的(為期三年),不知何故被扣起,用這個途徑增加職位無望。小班教學、減少教師課節等都可導致常額教師的編制擴大,但香港政府一向「審慎理財」,用這個方法也不要去想了。這樣不能,那樣不得,難怪有人視教育為夕陽行業,近一兩年也有「準教師協會」成立,吸納了千多個在就業前景上惶惶不可終日的年青人。

難得吳局長還可掌握亮麗數據,「逾千個教席足夠吸納準教師入職」。局長事忙,或者無暇進入學校了解實情,但至少也應見見「準教師協會」的負責人,了解了解為何數據可以這麼樣充滿水份。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