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李九招」

9/3/2006

教統局為舒緩教師工作壓力的涉及近十八億元撥款的九項措施,對解決問題不能說沒有小補。但在相關問題紛擾了一段日子、尤其在教師工會申訴大會舉行前數天公佈,否認「救火」或「降溫」,也許是有些欲蓋彌彰了。

「九招」有其優點

九項措施是有其優點的。首先有其明確的針對性。教師工作量重,增加人手自然是釜底抽薪的方法。看看措施,其中五項(小學中英數專教和小學課程統籌主任編入常額、增聘小學輔導主任、為第三組別中學增聘老師、「學校發展津貼」可用作聘請教師)就涉及人手增加,為數粗略估計便有二千八百人,對教育工作的惡劣生態環境,或許算得是點滴甘霖。在學校面對嚴峻的縮班殺校威脅之下,教統局採取和裁撤教師相反方向的決策,意識上是略減老師失業的威脅了。

其次是頗能對症下藥。小學中英數專教,有助提升教學質素。再加上相關教師和小學課程統籌主任均轉常額,對穩定教師隊伍的「人流」和「人心」都起積極作用。為數四億的金額放在減輕第三組別中學的師生比例上(每班增加0.3人;bottom 10的更增加0.7人),也顯見教育當局對教學運作和教師隊伍的「弱勢社群」伸出援手,避免資源濫撥而導致「富者愈富」的結局。至於簡化校本評核和外評、優質教學基金改為全年接受申請等,則只屬行政的改善安排了。

教育陰霾依舊

但增加撥款和改善行政,教育行業的陰霾是否就頓然撥開,「一天光晒」?倒也未必。十八億元的撥款是不是慷慨,見仁見智,但當中有很大部份根本是預計會拿出來的。教統局所發表的《2006-07年度教育財政預算正面睇》中說:「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亦已儘量推行其他有利教育發展的措施,例如,由2002/03學年起,在小學增設課程發展主任,為期五年;又由2005/06學年起,逐步在小學推行專科專教計劃,為期三年。財務委員會最近亦已通過我們的建議,由2005/06學年起連續三年大幅增加學校發展津貼。」這些項目,和李局長的「九招」有很大雷同,現在提早拿出來,有可能在下個財政年度扣減,可見資源調配只是一個「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的問題。

其次,教育當局在每次受壓之下便提出些補救措施,也可反面看出政策缺乏長遠的視野。教師工作量沉重、小學生質素嚴重參差、第三組別中學生難教,已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教育決策局早應關注的。但原先的政策,例如引進校本評核、外評,申請優質教學基金加重行政文書工作、中學採「融合教學」(把殘疾、學習困難學生撥入正規學校)等,都不能不說是為劣境雪上加霜。政策的動機即使有多好,但沒有適當的條件配合,好事就這樣變壞事了。

現在的增撥,是「姿勢」(頭痛醫頭)還是「實際」(正本清源),似乎還須拭目以觀。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