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龍」有悔

21/2/2006

又是牽涉教學語言的部署的學校新聞。港島東名校聖馬可的中小學在宣佈「結龍」只有一年,便又「脫龍」了。若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或許會認同這也算得是教育界的一個笑話。

成為笑話的緣由,不是短短一年的結完又脫的「彈弓手」,而是嚴肅的教育政策的實踐成了學校爭逐利益的權宜手段。報載:去年一月聖馬可小學收生情況不理想,學校在未取得教統局的批准下宣佈「結龍」。「結龍」穩定小學生員的吸納,有足夠學生數目開辦小一,成功救校,逃過殺校的命運。

為英語犧牲理念

而「脫龍」的決定,無疑又受《中學教學語言報告書》規定小學直升要有75%學生適合接受英語教學,中學才能繼續成為英中的影響。很顯然,中學是沒有信心75%達標,因而自顧不暇,壯士斷臂,不管決定是否過於倉卒了。

不妨做個假設,如果不是半途殺出《中學教學語言報告書》這個程咬金,我想學校是樂於「結龍」而非「脫龍」的,理由就正如教統局網頁發表的《「一條龍」學校正面睇》所說:「(讓)擁有相同的教育理想和辦學理念攜手為整個中、小學的基礎教育作出全盤策劃、為學生提供富連貫性和全面的學習經歷。」

無疑,現在中學教育的存在生態,很大比重仍由教學語言的採用所主宰。用一位著名英中副校長的說話:「結龍」問題仍要再考慮,因為「英中地位不容有失」。學校要繼續成為英中,便得確保中學有85%學生能以英語學習。一旦受不可預知的小學生員質素影響,遲疑是事所必行了。此所以多所名英中如喇沙書院、香港華仁書院等決定暫緩「結龍」計劃,不要說更有結了的也想脫了。

擇優而教最重要 

但觀察事物的角度是否就是這樣?我想,教育是一種富有承擔精神而非每每出以功利考慮的事業。誠如《「一條龍」學校正面睇》所言:「『結龍』的決定是出於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應受其他因素左右。」然而,「其他因素」最少就包括「擇優而教」的功利動機,而這動機的重要性卻是蓋過一切,甚至是比「教育理念」還要吃重的。

出奇的是,一些自詡為傳統英語名校,坐擁教育運作的優秀資源,一批小一學生交到你手中,運用你的方法培訓六年,為何校方沒有信心提升小學生的英語水平,以至能和成為英中的75%的學生要求接軌?因「不容有失」而忍辱負重,暫緩「結龍」,負載無疑是沉重的。

但較現實地看問題,這「不容有失」所面對的疑惑卻不止此,當中還包括要85%學生適合英語教學、也包括任教老師英語必須達標、當然還包括教統局擁有的以學生隨機分配而達至以「劣幣『溝淡』良幣」的結局的隱藏權力,長路確是漫漫而脩遠的。

六年啊六年,不短的時間吧,「辦學」的人,是要用精密的計算以挽留「優才」,還是灑灑脫脫的忠於(教育)理想,「活在當下」,也許是一個困難的抉擇。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