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早亮起了

12/1/2006

與其說最近四日有兩位教師自殺是對教師工作壓力亮起紅燈,筆者毋寧說紅燈是早亮起了,只是有關當局熟視無睹,甚而不聞不問、變本加厲而已。

一向以來,教師需要肩負學生輔導、以及相關的文書工作,已成為教育工作的結構性內涵,儘管其本質有些襲非成是的意味。但自教育改革開展,接二連三的新意念、新措施,逐漸實質化成為工作指標,才是教師壓力的所由自。

屈指一算,近年新教育指令包括:英語及普通話教師語文基準評核、三年內完成一百五十小時的專業進修、由三三學制帶來的科目重組及課程改革的適應、內評外評、中英語文公開試的校內評分、《中學教學語言報告書》中中英中上下車機制帶來的學校競爭及縮班殺校政策(令老師生計受到威脅)。

兩類改革都添重負

以上的政策大體可分兩類:一是教師資歷的重新評核及相關的增值活動;二是因制度改革帶來新的工作負荷。無疑,任何架構的發展不能一成不變,因改變令工作性質轉變,縱使是工作份量的加添,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斷無理由盲目抗拒。但政策有多少是合理而具成效的,卻不能不作有效計算。比如說,要求老師接受語文基準評核,動機或不為過,但很大部份老師已在教育架構中生存了一段日子,為甚麼你今天認為未達標準的教師,在入職的當年卻能通過各項檢定,成為合格老師?同理,英文中學一般科目教師,如果認為其英語資格未及標準,為何當初容許學校採用英語教學?教育當局是否有一套能力管制和檢驗機制?如果沒有,是否行政當局疏忽而導致後果要由前線操作者承擔?這些爭議是頗為弔詭的。

另一類是無理或成效不大的措施,例如教師要參加一百五十小時的進修,在教師工作量極端沉重的前提下是否近乎「苛索」?最近中英語文科引進的公開試校本評核,無疑又將考試局的工作轉嫁到老師身上。不該「一試定生死」或許目標正確,但「校本評核」為防學校「手鬆」「作弊」,成績要作某程度的調整參照,認真的教師艱苦仔細的工作最終是否近乎「白做」?

教育政策激化競爭

當然更「致命」的是學校的競爭機制。《中學教學語言報告書》出籠,英中、中中各自為未來定位作籌算是應有之義,手段當然是以爭逐成為英中作主流意向。只要不被「邊緣化」,才能確保錄取優質學生,才能確保學校「長治久安」。由於出生率連年下降,一些經營不善的學校面臨沉重的縮班殺校壓力。這已無關乎學校「品牌」,而是實在的老師生計問題。

如果從「陰謀論」角度出發,諸如此類的「教師壓力」,教育當局或許樂觀其成,只要教師工作負擔超載,愈多人「頂唔順」而離職,愈能騰出高薪職位改聘廉價後進,有助減輕教育經費不足的壓力,舒緩大批教師失業而引來對政策當局調配不週的指責。此所以離職「肥雞餐」申請撥備會有達五億二之數。

由是,小班教學、減少老師節數等有效減輕教師壓力的政策無法成事、「跟不上教改步伐」的指責愈加肆虐,也許有其現實的需要。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
  • King Hang Ho

    老師文中有一誤:襲非成是->習非成是

    • chengchorhung

      兩個都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