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教師買樓頭痛醫腳

17/6/2013

香港女教師協會及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組發佈調查結果:三十所中小學逾七百六十名老師中,近六成人持有私樓、居屋或公屋;兩成七須繳付一萬元或以上樓宇按揭,三成二人要租屋,四成七人認為擁有物業才能過安穩日子。有關團體建議政府增設常額教席,保障老師飯碗,重設房屋津貼及興建教師村。

這些調查結果,從認知角度看當然有意義,但由此而要求給予教師房屋上的津助,則顯見有些草率。

「擁有物業才能過安穩日子」,不調查也知的。但問題是,教師是否就能夠、或應該置業?尤其是出道不久,月薪只不過萬多元的新教師,動不動就要置業,置不到就要津貼,有這想法,可見社會確寵壞了年青人。有老師指現在教師工作繁重,上班時間朝八晚八,住得遠的,要花八千元在學校附近租屋居住,生活負擔沉重,這卻說出了問題的癥結。

要著重的是教師工作的「非人生活」。朝八晚八,從前是很難想像的,現在卻是家常便飯。教師每天工作十二小時,可以想見學生「工作」也不會輕到那裡。現在的教育改革,說要啟發學童思考,鼓勵課餘學習,但學校生活和後續工作佔去了生活空間的大部份,甚麼良好設想都付之空談,教育又重新走上壓迫性操練的舊路。

教師生活欠穩、工作繁重、入不敷支,應從問題的根本入手。如果某些教育團體或組織自以為還有一定的認受性和發揮空間,應把問題對焦核心:教師工作實在太繁重瑣碎,但卻無法證明有實效,那就應從減輕課擔入手;教師面對一班學生人數太多,身心損耗太大,應順應世界潮流,推行小班教學(雖然教育局慣性冥頑不靈地否定);設立標準課時和課節,不應盲從附和補課;增加常額教席數目(這點是調查小組有提的),嚴肅正視學校把常額教席「合約化」的歪風等,這樣教學生態才有可能正常化,學生得益或許更獲保障。

現在不是從病根入手,教師忙碌,買不起樓,就要求加津貼(房屋津貼)加特權(如教師村),恐怕教師買樓心願得償,但愈做愈殘,有樓也冇命享。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