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賽「一鑊泡」,教育好幾多?

二零一三年七月三十日

香港搞了一次英超挑戰賽,一次曼聯訪港比賽,由於場地問題,盛事給搞得「一鑊泡」。責任的推搪是少不免的。事涉康文署、大球場管理公司及賽事的主辦單位,多抱怨天不做美,一連下了幾天大雨,是問題的元兇。不是行內人,不知問題出在那個環節,但從一些事後檢討的說話,大致也知整件事也有兒戲的成份。

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指球場保養沒問題,七月是養草期,正常不會一周有多場比賽舉行。但事實是一個星期中有五場比賽,有兩天是接連兩場演出,天雨只加速問題的浮現。「不會一周有多場比賽」,最後批准「一周有五場比賽」,是誰把關不力?

天是下大雨的,但球場有沒有危機管理意識?賽後有英超專家「寸」大球場屬家庭式保養。例如遇著這些大雨,加上比賽臨近,英國球場管理公司會預備好大膠布,一有大雨即蓋草地,以免草地長期被水所浸。這名熱刺球會的草地專家指只有外國的家庭,才會這樣任雨淋濕後園草地。

有香港球會的負責人、賽事的策劃者在報章投稿,感嘆香港的體育發展,還是處於「一條泥路」。文章指康文署、大球場或許已盡所能,但往往是中層的報告沒有把問題認真處理,或者是在外判工作上所託非人。這位圈內人感慨「在香港搞體育,最大的無力感來自香港本身沒有搞好體育方面的整體方向。要『康樂』『文化』事務署去管理場地,原是一種希冀兼職奶媽可以做出好過親生娘的奢望。」這是一項專業牽扯到政治層面所出現的問題。

還好,體育項目是一次性,賽會表示來年未必會考慮由香港主辦了。今年一百五十個地區直播,爛場丟人現眼,賠上香港「盛事之都」聲譽,希望只是短暫記憶,各方事後可各就各位。

由專業而牽扯到政治而出現問題,在香港何嘗只是體育,教育也一貫如此。

如果問,這些年困擾學界最迫切的問題是甚麼?大概是殺校吧。每年暑假前,總有一些學校緊張是否收生不足,是否會殺校。今年情況不怎樣樂觀,預料未來三數年只會一年差過一年。學校為甚麼會弄到這個田地?不是教育局清楚地掌握就學人數的數據嗎?如果預估學生人數不足,為甚麼會有這麼多學校開辦?開完又殺,是不是浪費資源?

上一任教育局長為舒緩收生緊張情況,推出「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其實即是意圖透過減班去解決問題。大多數學校中一減收一班,令危機學校仍有生存之機。很多人說這做法不公平,沒理由把需求大的學位削減,拿來支援沒人報讀的學校的生存機會。要這樣做,就是既不欲在錯估學位數字上負責任,也怕教協策動反殺校運動。官員要自保,唯有做出不符合市場原則的措施。減班剩餘了一大批超額教師,職位可以凍結六年,堵塞新入職者進入行業的機會。這是不折不扣的因政治因素而拖累專業。

最近反直資風氣盛行,有策反者甚至要求全面凍結直資計劃。直資計劃已實施超過二十年,學校數目一直有增加。過去有頂級名校轉直資,過程順利,不聞甚麼「影響階級向上流動」的質疑;也有名氣不怎麼大的學校新辦而採直資模式,給家長一個另類選擇,也不聞反對者要求「凍結」其申請。為何這樣那樣的問題突然浮現,教育局也只得暫緩個別學校的申請?是不是政府民望不高,生怕再有一兩樁反對事件鬧大,影響政治評分,因而採取拖延手法?過程中完全沒有教育局高層公開解畫,清楚肯定政策,市場訊息非常混亂。

暑假期間,大概不少學校已進行不同程度的補課,剝奪了師生的休息機會,一起打造一個教育熱鍋。濫補課的原因多樣,有擔心課時不足,也有及早勤加操練,爭取公開試成績優越。這種違反教育原理的奴役教育維持多年了,似乎沒有政策局的人提出反對,即使有,也沒有應對措施。課程過詳,理應刪減;考評過深,理應調整,沒理由拿學童的正常學習來扭曲遷就。造成這現象,也是政治凌駕專業,教育局中多的是官員,凡事從行政著眼;學校管理層重視業績數據多於教學理念。

套用前面那篇文章的說話:「在香港搞教育,最大的無力感來自香港本身沒有搞好教育方面的整體方向。要『官僚』、『功利主義者』去管理教育,原是一種希冀兼職奶媽可以做出好過親生娘的奢望。」

而且,香港的教育發展,還是處於「一條泥路」。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