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校長任命不能輸打贏要

7/10/2013

對於新校長馬斐森的委任,港大學者有以下的評論:

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醫學成就僅合格,任醫學院長經驗僅五年,不夠資深;不懂中文,難以掌握香港社會脈搏,對亞洲事務亦無任何經驗;簡歷中的「使命陳述」內容空泛,更疑未修改向烏干達機構求職用的簡歷就向港大遞交。

教育學院講座教授兼校長室高級顧問程介明:「視野不足」;「佢冇夢想,好似以前高官話『我要做好呢份工』。作為港大校長,差一大截」。

外科學系主任盧寵茂:作為遴選委員會成員,有保密及集體負責協議,不能評論遴選過程及獲提名者,但作為港大校友、職員,良心驅使我提出外國人當港大校長三大基本隱憂:無知:對香港、對中國、對亞洲無經驗、無認識,是為無知;無能:語言是溝通的重要技能,不懂中文不能與香港以至內地社會各界溝通,是為無能;無心:非為港大放眼世界,只為一己尋覓各洲,是為無心。有人指無知是無包袱,無能便無責任,這是對港大以致(據原文)整個香港及中國的侮辱。

引述這些說法,純為立此存照,看看「學者」的嘴臉究竟如何。相關說法的紕漏,近日傳媒文章的批評已說得很透徹,毋須再作補充了。只是我看有心人發炮的方式,瞄準的目標卻是錯的,倒有一談的必要。

據說這次校長人選有三人,另外兩人是華人,一是年齡過大,另一則是學術背景較馬斐森更不濟。外間人不知底蘊,只評論當選者,如果知道其餘二人,或許質疑會較小,但這也非問題的重點。

重點是,無論那一位校長職位的參選者,都應經過獵頭公司全球招聘,經過細心別擇,最後才得出推薦的三人。這三人是經過物色委員會審核,再送交推選委員會考慮的。看看推選委員會的投票,十一人中有十人贊成馬斐森當選。這十人的來源廣泛,有大學校務委員會的成員,也有校友代表、學生代表各種不同成份,意即推選結果是代表廣泛的意向,只差一票,是跡近全票支持了。

對於一個受廣泛代表支持的人,外邊的評論者卻來個說三道四,即使理據如何有力,但針對的首先應是最初的獵頭公司:為何會推薦一個既不懂中文也不懂國情的人參與競逐?再來就是要針對推選委員會了:你們代表了港大大部份的民意,為何選出這麼一個不濟的人物?是不是有心搞局?批評者沒有針對這兩個程序,卻對當選者來個這樣那樣的批評,是對選舉機制的羞辱了。

馬斐森可能是最可憐的一個人。他依據報章廣告應徵,想像中要求的條件應沒有懂中文懂國情之類的要求,如有,他便沒法被推薦了。再次,他覺得自己的履歷勝任才參選,實情是否如是,選舉委員會詳細審核,通過了,即是被認同。但被認同了,卻又被其他人稱為「差一大截」,這是否又代表推選者的能力也「差一大截」?但說話者針對的是無辜的應徵者而非有責的評選者,道理是說不通的。至於無能、無知、無心等跡近誹謗的羞辱,原來更和管理高等學府的行政能力無關,甚至不是招聘時所列具的必要條件,都是莫須有,但卻公然面世。

在一個尊重民主機制的社會,從沒有對權力架構的組成和運作有過任何質疑的人,不應對權力架構所作的決定有太過無理而尖刻的批評。有,就代表評論者的水平有問題,是自私心蓋過公理的輸打贏要。

難怪現在的人常說社會正被「撕裂」,誰在撕裂,為何撕裂,看多幾齣類似這些的鬧劇,感受不會更加深刻嗎?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