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做到了,香港怎麼樣?

28/9/2005

不能不承認,香港年來掀起一股韓國風尚。電視劇「大長今」做到街知巷聞,現在還有不少韓劇正在電視播放。南韓品牌的汽車、電子產品也逐漸成了市場的一股新勢力,銷量和聲勢也在與日俱升。

對南韓膚淺的記憶,印象卻不怎麼好。大概是七八十年代吧,南韓還是在朴正熙、全斗煥的軍政統治下,傳媒經常看到的是大學生的暴力示威。98年亞洲金融風暴,南韓經濟也是一片哀鴻,記憶中就有海外南韓商人變賣黃金回國救亡的「義舉」。

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關鍵部份

近年南韓經濟有長足發展,得配合民主政治的演進,當然還有教育的普及。最近看到一則報道,根據經合組織(OECD)每年公布的教育報告,南韓就業青年中,有高中教育的比例超過任何發達國家,擁有大學學歷的比例也很高。老一輩南韓人教育水平還是遠低於歐美先進國家的,現在年輕人接受教育的質量卻有急速的增長。造成這現象,原因很簡單,南韓政府把教育視為經濟未來的關鍵部份,因此大力投資在教育上。

冰冷的數據是嚴苛的。人家有長足發展,香港的怎麼樣?香港推行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多年了,今年升讀中一的學生,幾年後才是可能透過「三三學制」享受第三年高中的學生。香港大學生相對於中學生的數目,是比一般發達國家嚴重偏低的百分之九。香港中小學課程艱深,考試佔據了學習生活的主要內容,填鴨式教育窒礙思考,過關斬將到得攀上大學之門,原來已再提不起勁學習,不要說甚麼創新思維了。近年蓬勃發展的副學士課程,完成之後鮮能啣接本地公費大學。供求關係主宰大學開科,人文學科、藝術教育等成了學術的弱勢社群。

教育過於功利沒有前景

教育是一種長遠的投資,效果不能即時看到。教育又是使整體社會質素提升的最有效方法。早前過氣政圈中人撰文指香港教育改革失誤頻頻,和不少人的看法相同,普及教育偏離精英主義教育模式;母語教學不受歡迎,又把香港的英語水平拖低了。他們慨嘆現今的教育製造了為數不少的高學歷人士,但職位的提供又及不上市場的需求,他們被迫從事低薪工作,充滿怨氣,為社會帶來不利因素。但緬懷過去的既得利益者似乎還想不通,接受教育的目的,如果只等同權力加財富兌換券價值的高低,無視教育提升個人學識操守、訓練思維的重要性,是一過於功利和可悲的現象。

過去,殖民政權為方便施政,故意限制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精英主義之實,和人為地限制教育的普及同義。至於母語教學拖累英語水平,打擊經濟發展,真要請教高科技一日千里的南韓,他們學校的教學語言是採用英語還是韓文。

早前「大長今」風靡香港,八卦新聞報道原來劇中人李英愛、池珍熙和不少「尚宮」都擁有大學以上資歷,香港的「演藝界」是不能同日而語了。今日,如果你駕駛的是大宇汽車,溝通的是SAMSUNG手機,觀賞的是LG液晶大電視,或許會慨嘆香港一度提倡的創新科技、數碼港之類的發展和設計究竟是甚麼的一回事了。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