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機會留給年青人

21/8/2013

一個關注發展前景、一個理性而公平的社會,應努力去實踐文章題目的說法。但香港的教育界,很多時候走著這句說話相反的方向。

自校本政策實施以來,學校在用人上有很大的權力。正常來說應是把最適合的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不少學校固然也服膺這個銓敘的原則。但權力若落在一些較自私的人手中,這原則能否堅持就很成問題。權力、職位的授與,很多時候多了一層人情瓜葛,或更率直地說是一種利益的考量。

過去聽過一些教育署退休高官,在離職以後能在津貼中學找到職位,縱使職位非常規性、維時也不很長。現在更多是在「退休」以後還在原校代課的。或者說,經驗是難得的資產,學校聘請有經驗的人繼續任職,他們肯,真是求之不得。但這些說話能騙到誰人呢?不要說教育署的行政職位和前線教師的工作完全不同,即使是代課教師,也毋須要用上三十多年的經驗人士吧。教學歸根究柢是「手板眼見」工夫,做得三五七年,沒有人會應付不來。要用退休人士,說到底還是一重人情的關照。大家合作多年,如果關係良好,一些額外的利益,可以私相授受。至於親舊故交,做個順水人情,或許「今日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種「積陰德」的手法,總之對自己來說是有利無害的。要說「害」,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求職無門兼「無氈無扇」的年青人了。

或者說,以上這些現象,都是很個別例子,而且到了退休之齡,還未「做夠」嗎?但事情總有例外的,當利益的到臨,或許只是戔戔小數,你不「眼緊」,總有人「眼緊」。但一個職位就這樣給開發(或填補)了,對年青人總是不利的。

不只如此,有些情況,「歧視」年青人,可以是一種「政策」的。

像早幾年的「自願優化班級結構」政策,把因減班而應裁減的超額教師職位凍結六年,這六年新聘的年青人,大都以合約教師聘任。由於職位沒有保障,年年只有被剝削的份兒。有的在一間學校任職,校方明知是一年任期,把舊有教師不願承擔的「豬頭骨」工作交合約教師負責,做得好與不好,都沒有應得的報酬。聽聞有些新晉老師,年年轉校,沒有固定職位。能對這些年青人盡情欺凌的管理層,簡簡單單的所謂同情心是欠奉的。學校運作的利益——例如穩定的職位、高薪酬、少責任等——自然歸於舊有老師。

這類只顧舊有人物的利益、無視新人苦況的政策,目的為消弭業界反對裁減教師的抗爭行動,無疑就要拿新老師來犧牲。六年的凍結期結束,一批還未能站穩腳跟的年輕從業者,恐怕就被職位短缺的洪流淘汰淨盡了。

過去曾經有過思想單純的教界議政者提出,讓年資滿十年的教師帶薪休假一年,從事進修或研究工作,原有職位聘請代課老師擔任。設想有兩個好處:舊的能鬆一鬆,也為自己增值;也騰出較多短期職位,讓求職者受惠。設想牽涉金錢開支,自然是無疾而終。「帶薪休假」,想頭大了一些,但用「肥雞餐」補貼教師離職,使業界增加職位,也未嘗不可行。但實際如何?三年期的撥款申請是通過立法會的,到了教育局的行政部門,卻無理地給扣押起來了。當權者的思維大概是:學校「炒教師」的壓力舒緩,為甚麼要「益」你?但現實是:不「益」老的,連帶新的前進的希望也給阻隔了。

沒有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會想方設法讓年青人無法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偏偏有些政策及行政運作,立意就是如此。難怪現今青年人不是充滿怨氣,就是對前景極端失望。幾年來統計,大型遊行的參與人數,年青人的比率逐年增加,不是很具體告訴問題的所在嗎?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