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教育還需要以練達為宗嗎?

29/11/2019

看日間電視直播的股市行情報道,有時很有得著。得著處不是知道哪隻股票值得買,而是節目主持的語文表達有時會惹人深思。

新近聽到的例子。主持問嘉賓:「如果件事平息了,係咪個市就有機會掉番轉頭回升番上去?」聽了不禁一楞,「回」不就有「掉番轉頭」的意思嗎?「升」也涵蓋了「升番上去」的意思吧。換言之,「回升」二字,說出來變成了9個字的繁冗字句,但意思還是一樣的。

類似語言繁冗甚或語法錯誤的例子還不少,大概這是相關人士的語言習慣,不是一時犯錯的。或者有人覺得語言是要來溝通的,達到目的便可以了,繁好簡好,何必執著?但我的職業病還是教我遇到錯言病句,習慣都要改一改,或者希冀能改出些大道理。

節目主持的中文表達不夠精鍊,原因很多。或者都是「番書」仔女,中文不太重視;上得財經節目,都是經濟或金融專業的,對語文不太深究。當然電視直播,誰發言多誰就掌握了「話語權」,說得精簡不就令自己無地容身嗎?這都會是原因,但我還是喜歡話說得簡單精確的。

如果同意語言繁冗到底還是一種病,哪倒應該探討一下所生之由,或細思補救辦法。

大家都知道,中文學習內容有文白之分,白話文當然不是鼓勵繁冗,但表達上都不夠文言鍊達。即是說如果重視文言文學習,多少都會沾染到文字簡約的特點,如果進而能發展成為個人語文修養,哪更會功德無量。但可惜現在不太重視文言學習,這個學習渠道無疑給斷絕了。

現在中文科還有說話能力的訓練。一般來說,說話能力的考核是透過小組討論去評核學生,但所重視的是說話內容的理據,不會太重視其說話表達方式。過去考評局設立中文科這項考核內容,在一些研討會上被問到這個環節會否鼓勵學生「吹水」?記得當時答問的科目主任直言:「吹水」都是一種技巧。聽眾當然不會否定這說法,但心底總會有一疑問:學生放太多時間在這些說話的「吹水」上;或因太多這類急才的考核,而覺得讀書無用、或不用太重視讀書,哪學科的設計者,是否還應較側重一些踏實的語文素養的訓練?

太功利的考核設計其實無益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培育。現在中文科考卷,除卻作文和閱讀理解以外,剩下的就是說話和綜合能力。綜合能力其實也不過是寫一篇應用文,預防考生知識貧乏,還要提供相當數量的寫作材料。至於考試舉行前的基礎學習,根柢不夠深,份量不夠厚,未能增加學生語文歷練。由是,學生考寫作,首要重視寫多少字,寫得好不好還是其次;閱讀理解要留意考核方式、評分標準等,而不耐煩文言基礎的建立。現在連背誦多一兩篇文言範文也算是虐待了。

我很欣賞孔子讚賞閔子騫「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說法(見《論語.先進》);也覺得《周易.乾卦.文言》「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很有啟發性。說話要「中」,修辭要誠,都應不是鼓勵盲目發聲,而要有充實內容,但卻練達(簡練通達)。一個人多安靜,才能多思考;多思考,才能多建樹。就正如文言文也有教大家:「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禮記.大學》)製造噪音,只是塘水滾塘魚,無益於自己,也無益於社會發展。

當然,你硬是覺得「個市就有機會掉番轉頭回升番上去」都幾好吖,說多幾個字,熱熱鬧鬧,高高興興,總好過「個市就有機會回升」這麼「靜侷」,這麼古板,哪我就無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