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階段性成果有多少意義?

23/2/2019

教育是一個過程,其成果不能以某一個階段為目標。現代社會有「終身學習」一詞,意味學習不止一段時間的區間,也不止在學校出現。愈重視階段性的成果,愈不能彰顯學習的價值。

不同人對教育有不同認知和要求,也有不同階段的界定。如果覺得某些階段還很重要,甚至牽涉某些成果,對子女的人生是否著錯了墨便很值得懷疑。

現在家長要求子女學習的最早階段性成果,大概就是慣常所說的「起跑線」。不會吧,說得是「起跑線」,即是還未「跑」,怎會是成果?這無疑是的,但只要在「起跑線」前加上一個「贏」字,那就是一種目標,甚而是一種價值判斷了。家長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即是要把其他人比下去,把其他人踩在腳下,不管這「成果」要在人生哪個階段出現,這種籌謀斷不可少。

說「贏在起跑線」就是贏了人生,當然有點兒不著邊際,為識者所不取。但說遠些少,為子女爭逐一個名校的小一學位,特別是一條龍的哪種,這階段性的成果也值得期待吧。這當然也是的。一位兒童小一進入了一間名校,如果還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智商,順順利利完成基礎教育,擁抱名校的光環,在人生階段中不要說什麼成果,就是意識上的光榮感也是滿滿的。但事實上,這階段性成果又算什麼呢?給你一直在名校完成中小課程,還得參加公開考試,到時就由公開考試成績來決定你的前途了。但如果你的資質不甚理想,讀名校不單不是祝福,可能更是一種負累。不少名校生抵不過學習壓力,產生很多心理問題。何況你以為一條龍可以無憂無慮完成整個基礎教育過程,但學校也要「做好盤數」,中間有何轉折你便要自行面對了。所以不少小一派位成績公佈,心靈理應還是很幼稚的小孩,在知道獲派名校學位時,那種雀躍以至「喊爆」之情,是家長價值觀以及期望所促成,但孩子的日子還長呢,這種階段性成果的肯定,是否又有過多誤導呢?

但即使完成中學,在公開試考得好成績,順利升上大學,是否又是學習人生的終結?先進社會大學只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過程,在學術上是否有成,進了研究院再讀高級學位再算吧。但香港不少人以大學入學為學習的終結。正由於大學是「難入易出」的學府,很多人以為完成大學很容易,很多時把專注研讀的心思放在其他活動之上。當然還有不少是自以為學習「斤兩」還很充足——尤其哪些名校生,一直受著學習精英心態的薰陶——一旦進入廣博無涯的學問世界,才知自己渺小。只要有一兩個學科闖不過,或發覺原來學習是這樣辛苦的,自信心肯定飽受摧殘。過往在某些階段自以為成功的,明白學習沒有僥倖,天資也不能冒充,是否為時已晚,就看你過去受社會意識薰染有多深而決定了。

「學而後知不足」是很踏實的古訓,不經過個人的尋覓,不知道這話的份量有多重。當然功利社會不會時刻把你的幻想戮破,但當你完成大學,進入某些專業時,就會感受到個人力量的貧乏。做一個醫生,沒有不斷追求學問的心思,沒能把握日新月異的醫學發展;做一個土木工程建築師,沒有不斷追求學問的心思,不知科學研究給建築物料帶來什麼改變;做一個教師,沒有不斷追求學問的心思,甚至連自己教學的內容也處理不好,怎能啟發學童學習?唯有做一個飽食終日、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的社會既得利益者而已。但這些「既得利益」,有時連個人尊嚴的關口也過不了,不要說怎樣得到別人真心的佩服和愛戴了。

只有一個不斷求進求變的人,才是社會的真正「用人」,而這些做人的「階段」,伴隨著整個生命歷程,至死方休。人生有多少壽數?假如你120歲還未死,哪60歲只是你的中年。如果將學習的階段性成果提前到了只是22歲的大學畢業、或只是18歲的中學畢業、或只是6歲的進入小一階段,甚至只是「學前」的「起跑線」上,是否早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