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學校有甚麼「理念」?

20/6/2013

最近聖士提反女校擬轉直資,引來校友反對,其中一項反對理據是直資學校漸趨貴族化,違反普及辦學原則。另外,英基學校就有關資助問題和政府達成協議,得到的「三加十三」方案,逐步取消政府對英基的資助。可以想見,未來教育發展趨勢,英基學費逐年增加,非極富裕階層已沒能力負擔。直資雖逐漸貴族化,但不少家庭還可應付。學校類別將由國際學校、直資學校和官津學校三類模式涵蓋。

從表面觀察,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傳統官津學校被認為辦學模式較僵化,受《教育條例》束縛,教師聘用要依《資助則例》辦,教學實踐也較重視學習上的催谷。國際學校雖然教學靈活,著重啟發,不重視機械化操作,但學費愈來愈高昂,中產階級,尤其有兩個子女的,基本上「唔使諗」。如果考不入官津名校,或厭惡這類學校在學習上的施壓,無理催迫,那考慮學費相對國際學校廉宜、辦學自由度較高的直資學校,無疑是很好的另類選擇,這亦是直資學校產生的基本原因。

直資學校近年數目漸有增加,目前全港有七十三間,佔學校總數接近一成,佐證了家長試圖衝破過往學習模式的決心。由此可見,直資學校的辦學理念,能否符合香港教育整體發展方向,能否符合家長的期望,是很重要的事情。

可惜的是,有些津貼轉直資的例子,能夠做到改良教學流弊的目標並不清晰。

轉直資,其中一個理由是增加辦學的自由度。但這自由度,卻很大部份顯現在教學語言的採用上。如果仍然是官津學校,每年收生主要靠政府派位,但派來的學生,質素是沒法保證的。有些傳統名校,擔心學校成績下滑,最終派來一班要用中文學習的學生,因而失去英中的招牌。確保英語授課,是學校要轉直資的最大動力。轉了直資,不論學生來源,保證用英語授課,辦學效能不顯現在教學語言的採用上。最近聖士提反女校想轉直資,有家長「爆料」指校長威嚇如果轉不成,那便會「像中中咁用中文授課」,可以說是說溜咀(Freudian slip),但更可能是切合實情的解說。

當然這「理念」是家長所認同的,或者是想子女就讀這類學校的主因。但問題是否就這樣簡單?

現在香港教育日趨劣質化,學校加強學習上的催谷,忽視學童多元化的發展。直資理論上是一塊逃遁這類壓迫學習的樂土,可是真能做到讓學童愉快學習的又有多少?過去有「一條龍」直資中學和附屬小學脫龍,原因就是不想小學生成績差,拖累中學的成績;有的因學業成績及不上標準而被「勸退」。直資學校重視公開試的成績,壓力比一般官津學校尤甚,因為做不到成績,「客源」受打擊,能否辦下去或成疑問。最近某週刊訪問港島東一間直資,校長所誇耀的成績,就是把由最初的收生平均banding 3.8(五級制)提升到現在純Band 1。這個進程,不是靠催谷,可以有更好的辦法嗎?但這樣做,和傳統官津校有甚麼分別?

最好的設想是,家長付不起高昂的國際學校學費,但又擔心子女在官津學校飽受學習上的煎熬,於是轉為讀學費還能負擔得來的直資,希望子女能在較輕鬆的學習環境下成材。但習慣功利和目光短淺的辦學者卻不這樣看,直資學校的壓迫性,較官津學校尤甚,看看做不到成績的教師屢被解僱就知問題的所在。

現在直資的「理念」是:不論學生接受能力,保證能用英語學習、校方有財政上的絕對自由度、教師的聘用也不受《資助則例》的限制,招聘與解僱相對「靈活」。只此而已,其他就不能有甚麼進展和突破了。此所以最熱中、或最有把握轉直資而不擔心生員數目的,或能吸納較優質學生而不擔心成績倒退的,只有傳統被視為最著名的學府了。但這是不是直資辦學的原意?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