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基建,何能樞紐?

14/8/2007        

早前香港城市大學署理校長何炘基狠批推動香港成為教育樞紐的政策,「兩年過去,至今仍只聞樓梯響」。一系列的數據,說明問題的弔詭性:香港目前一年只收1,450個非本地生,佔八間資助大學只及一成的學生;香港研究型大學只佔2.9%,不及內地的6.5%,不及美國的34%。如果以現在的機制結構和想法,根本不能做到教育樞紐,刻意提倡,只會「笑死人」。

回歸以後,香港政策「笑死人」的例子是多的。例如每年八萬五,長遠目標七成人自置居所、「數碼港」的建設使香港成為亞太區的矽谷、建立一系列的「什麼港」、「什麼中心」、當然也包括西九文娛康樂區拖完又拖、到今日仍只餘一片荒地的空中樓閣。

「笑死人」的政策

建設教育樞紐,誘因不外乎數端:提升香港的學術地位、賺取為數相當可觀的「教育外匯」、滿足當政者教育宏圖的擘劃。這些誘因有虛有實,擺在眼前的是不足十年國內城市家庭中產階級有估計可動用的8.3萬億人民幣的資金肥肉。

       如果覷準目標,有足夠政策配套,想望未必沒有達成之機。但遲疑不決,坐失良機,「精人出口,笨人出手」,只能不免好高騖遠之誚。

教育政策是不能只有空喊口號的假大空。香港如果要建設教育樞紐的高樓,最先得平整教育基建的平台。

香港教育基建可以嗎?看看香港學生只有為數約百分之九能升讀大學,遠低於先進國家的水平;香港每年有數目不鮮的副學士畢業生,沒能找到政府資助的大學啣接學位;香港中小學仍棲遲在學業成績增值的嚴峻殺戮戰場中,個個精兵為學業前途奮戰廝殺,……就可知一二。

大學死胡同

「教育肥肉」的攫取,遠景是誘人的,但只講不做,肥肉始終不能到口。香港大學班級三改四,已經沒有額外土地發展來做擴建校舍,增設宿舍等配套措施。香港每次土地拍賣,例有地產商高價出手以圖增加「土地貯備」,政府樂觀其成,大大有利庫房進賬;香港學制仍停留在填鴨式的資料灌輸,未能激發獨立思考,走不出大學只擅長教學,不擅長研究的學術胡同。

每年香港有不少中學畢業生為前途奔波勞碌,往外地升學或修讀外國大學在港設立的學士學位,為數不少,「內匯」是流出而不是流入了。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盡心」未必有如梁惠王的香港教育決策者,從中得到什麼啟發?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