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做了好事,校長做了壞事

19/4/2016

據說,本港近日發生一宗好人好事,短短一日傳遍全港。有一名應屆文憑試女考生,在Facebook分享她應考DSE歷史科的驚險經歷:在試卷還未開考時,她擺了個大烏龍,錯去了本應是考經濟科的考場。在緊急關頭如何是好?情急之下,她走到隔鄰的衞理中學,碰到該校藍姓校長。了解事情後,校長積極幫她尋找附近的考場,得知附近的蘇浙公學可應考該科。但該女生沒錢搭的士,校長二話不說,借她一張500元鈔票,最後,她僅遲到約10分鐘,順利完成考卷。

談論這事,很多人把話題扯遠,說此校校長習慣很早值班,在校門迎接學生,因而有機會協助找錯試場的女生;校長很關注學校的戲劇教育;學生教師工作人員都對校長平日作為有很高評價等,這都和這樁好人好事宏旨無關,不去談論了。只是因這一樁事「看到人性的光輝與為人師表的精神」,校長是「絕世好校長」、甚有人情味外,連帶衞理的校譽也在一夜之間急升等,是否過譽了些,倒還有討論的必要。

不妨舉些反面的看法。有網民在社交平台發表文章,指藍校長「只顯示了人情一面,但沒有顯示了『教育界把關』的應有責任」。網民在社交平台發表文章,指出「公開試的意義應該是莊嚴而神聖,具有世俗約束力的,該校長這樣做,是在妨礙考試公正」。這類看法,被大部份人批評為涼薄,應是無可避免了。

平情而論,單以這一件事來看,我看不出偉大(人性的光輝、為人師表的精神之類),只是簡簡單單一個好人做了一件好事而已。當然我也不會把事情扯到甚麼「妨礙考試公正」之類的義正辭嚴。但任何事總有兩面,作為校長幫助考生,可以說是做了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卻也做了一件壞事。事情壞在縱容。網民的文章,有一點我是認同的:「這個公開試,是要考出精英,連時間都掌握不好,沒有藉口,而這位考生連地址也搞錯!」的確,考DSE是人生大事,嚴肅負責任的學生,絕不會犯上去錯試場這樣低級的錯誤。不是有不少考生在收到准考證後,對於陌生的試場,會找機會先去一趟,對交通安排有基本概念嗎?這種處事認真的人,很難想像會在考試當日去錯試場。這是對自己負責任,推而廣之,將來也必對社會負責任。但有些人,處世總是比較渾噩的,遇事總要有人打救。今天你遇到好人,能協助解決問題,他朝未必有同樣運氣,這樣是不是對不起關心、栽培自己的一眾家人和師長?

記得我還是在任教職時,每考數學科,總有冒失的學生聚在教員室外向老師借計算機間尺之類。如有學生問我,我一定不借。這種事,若現在給人評斷,總會有人說我「涼薄」了。一個舉手之勞,給人方便,有何不可呢?但我卻看作一種教導的方式。今天借不到計算機間尺,影響考試成績,下次就會「醒定」些,考試前撿齊要用的工具。負責任——尤其對自己——成了習慣,下次定不再犯。有些老師可不這樣,自己有就自己借,自己沒有也設法四周幫學生張羅。太多這樣的支援,學生又怎會對做事有戒心?我想起劉蓉在《習慣說》裡面提到的父親,他教導兒子做大事要從處理好細節著手。「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現在冒失的學生,做事敷衍成了習慣;而且自少太受呵護,聽說有些連大學面試或「見工」都要家長陪同的。這些學生,不要說為天下國家做大事,連自己的事情也管理不好,真要細心檢討它的根源。

談到教化的實例,很多人會選孟母「斷織督學」的故事。故事是說,年幼的孟子無心向學,做事缺乏恆心,他的母親有次正在機臺上織布,為了教誨兒子,她把已經織成的一段錦絹剪成兩段,警剔兒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廢。用到現在,或者有人會覺得孟母太「涼薄」了,連兒子少少的疏懶也這樣認真;而且好端端一段錦絹也剪斷,不也太不「環保」嗎?但督責與縱容,從來是事情的兩面,而且是永遠不能協調的兩面。

所以如果校長做的事,給學生一個卸責的藉口、假象,以至習慣,那就沒有甚麼值得很崇高地致敬的借口。

作為一位校長,如果不區區於只做一些好人好事,而能真正站穩他的崗位,對遺害教育專業的政策和措施提出公開的指責;對不公義、涼薄的教師聘任方式多些反感,並能夠公開宣之於言和文,不計較個人或「校譽」得失,我就甘心情願說這樣能「看到人性的光輝與為人師表的精神」,這樣的校長是「絕世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