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普及較提升重要

18/8/2009 

最近在西九倡設文學館之議閙得擾擾攘攘,一些支持建館的積極份子在八月十日舉行了一次座談會,討論應否建立文學館。

討論「應否建立」,說到底只是障眼法,歸根究柢還是硬銷。支持的意見有幾點:文學是社會人文的根本,香港文學極具價值。香港政府無心保護好是項遺產;對西九而言,文學缺席,談何文化?香港人的語文水平每下愈況,是重商輕文的結果,文學館有助改善香港語文水平;文學地位需要文學館來鞏固和傳承,香港要靠文學館來摘掉「文化沙漠」的帽子。

        看了這些理據,不禁使人失笑。不是說這些話全部遠離事實,有些確是道出真實境況,例如「文學是社會人文的根本」、「香港人的語文水平每下愈況,是重商輕文的結果」,但真要改善,談何容易?難道你有本領把香港重商輕文的現實改變過來嗎?如果設立文學館,就好像所有問題都有機會解決,甚至借此來「摘掉『文化沙漠』的帽子」,這是一種輕率甚而可笑的想法。

香港是文化沙漠,過去如此,將來也將如此,倒不如乖乖承認算了。文化發展要有土壤,香港根本不是培養文化的土壤。看看我們的學校教育,開口埋口測驗考試補習,學童日常生活,精疲力竭,那有機會接觸甚麼文學?試到書店走走,放在最當眼處,銷量最佳的是甚麼書?無非是教你如何發財致富的書。炒樓可以發達,寫作註定乞米,難道又是幾個文人叫嚷幾句可以改變得來的?

看看我們的中學課程,中國人的社會,中文課最重視的原來是實用文的寫作,是不用讀甚麼書,坐到試場中就能根據提供的聽讀資料組織答案的。我們要訓練的是在口語溝通中能夠即場吹水的「精仔」,拿著書本苦讀的原來只是書呆子。香港課程有文學科,但只要數數歷年報考的人數,就知它是如何得到禮遇。新高中課程的文學只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說到受歡迎的程度,不要說不能和新設的旅遊款待、商品包裝設計等相比,就是和較傳統的經濟地理之類相較,也足落後成條街,有志之士可以改變甚麼?

提倡設立文學館最力的都是些大學中文系教授、學者、作家之類,他們的眼光或較高瞻遠矚,可卻不能聚焦咫尺。或許沒有任教中學的經歷吧,但他們總有親戚朋友或自己的子女是受香港教育折磨的,大家總不能閉眼不顧眼前事吧。

要改善香港文學的境遇,最根本的著眼處是思量如何把文學普及。普及之法,無非就是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童文學的興趣。香港中學,把範文閱讀的重要性放到很其次,學生接觸優秀作品,原來只是走過場性質,考試不考,也沒有深究的機會。平日鼓勵寫閱讀報告,其實是扼殺自由閱讀的興趣,或鼓勵在網上抄襲人家說法敷衍了事。對於中學課程和文學愈走愈遠,似乎看不到教授、學者、作家之類提出過反對之聲。當然這批人中如果有幸被課程委員會之類的官方機構吸納成為委員,說不定變身成為鼓吹遠離文化的課程的附隨者。換轉一個角色,卻可為文化沙漠拼湊出各樣的擔憂,這有時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學館可作有心人「聚腳」之地,在管理和運作之中也可帶來優差,也許還是教授、學者、作家之類提升其社會參與和文學成就的良好發酵之所,但偏偏看不到它帶給文學普及化有何樣重要貢獻。或許,「文學館」大可正名為「文學俱樂部」,就正如「西九文娛藝術區」給人稱為「西九民愚偽術區」一樣。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