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你的名字就是教育

13/1/2009       

在微調方案正式公佈前,筆者寫了題為《摸石過河,摸對了》的文章(見16/12/2008本欄),結論是新方案容許學校自決(維持母語),說明一直摸著石頭過河的教學語言政策摸對了方向。方案公佈後,內容和預先吹風的沒大分別,理論上早前的結論毋須修正。然而看了方案公佈當日的晚間電視新聞訪問一些人的反應,卻又使我有些質疑先前的看法了。

學校競相轉用英語

新語言方案是教育大事,晚間新聞也放在頭條。新聞報道了內容大概以後,便訪問了些教界中人。一位收錄第一組別學生的英中校長說,原先他們的體育、宗教等科都用母語教學的。但新方案公佈,為防外界誤會他們是可中可英的彈性班學校,所以計劃連這些少數科目都轉英語,以維持純英中形象。

鏡頭一轉,跟著訪問他們的體育老師。老師表示轉用英文,和學生溝通困難增加,遇到一些突發事件,以前可以及時解決,現在則要用諸如dangerous等警告字眼。為了適應轉變,運動專門術語的英文說法,要先查字典確定了。

接著的是一位中中副校長。副校長表示他們所收錄的雖然大部份都是高組別學生,能用英語施教,校方卻一向支持母語教學。但新方案公佈後,他們恐怕也被迫要把某些班別轉用英語,否則難以維持收生水平。

最後是一位小五生,因為小五是第一屆採用新制度的升中生。這位架著眼鏡、面龐瘦削的同學坦言他希望能讀英中,因為英文在香港很重要,而且香港的大學很多都用英語教學的。中學用英文,會有較好的準備。

現實是互相追逐標籤

電視新聞浮光掠影,覆述說話未必全都準確,但我相信能夠掌握說者的原意。看到這些專訪,無疑很有體會。英中校長為了不被外界誤會其校的純正性,連關乎人格教育的宗教科和體格訓練的體育科也要轉用英文。給我的感覺就好比過去皇室貴族自命為blue blood,血統不能被雜質沾污一樣。體育老師的難處我是理解的,或許她會和我有相同的質疑:好端端輕鬆訓練體能和玩球的時間,為何要拿來宣揚英語教學?副校長的無奈,我也是理解的,但倒不知他原先所說的「支持母語教學」的「支持」是不是要有先決條件?至於看到一個說話內容和家長想法很一致的小五生,不禁使我回憶我讀小五時是怎樣的。

小五?很模糊了,沒甚深刻印象。記憶最清晰的倒是那時流行一種豆槍玩具,槍內入滿黃豆(或白豆吧,不記得清了),同學一人一槍,偷偷帶回學校打「巷戰」。又記得一次一位同學眼界不準,射中一位很惡的Miss,結果一大群「戰友」被繳「械」,罰站教員室門口思過。那時大概不知中英數為何物,至於像熒光幕前那位小朋友知道大學主要用英語教學這樣「博識」,簡直就有像陶淵明筆下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感喟了。

時間的進展畢竟太尖新太冷酷的。但新方案的推行,其中一個主要理由是不再中英分流,能去除學校的標籤效應。但校長的想法,或許是要確立純正英文中學的標籤;副校長的想法,或許是要確立學校質素不俗,能開辦英文班(或彈性班)的標籤;體育老師要惡補教學用語,或許是要強化本可豁免但仍主動採用英語的標籤。小五生嘛,很可能選校的心願與行為隨標籤而轉移的。

標籤其實也不是什麼壞東西,除不除去,教育本質還是不會改變。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