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牀)前看月光

24/2/2009          

一位資深語文老師在其某刊物的專欄中分享一個教學體驗:某次要求學生自選一首唐詩背默,絕大多數選了《靜夜詩》。可惜這麼流傳這麼簡短的詩歌,不少學生也不能完整無誤地把它默寫出來。

這確是一個問題。但先不要怪責筆者把《靜夜思》的題目誤寫為《靜夜詩》,我只是原文照錄罷了。多麼希望一字之差只是「手民」之誤——這是題外話。

《靜夜思》另有原版

早前一名日本華裔中學生讀唐朝詩人李白的《靜夜思》,發現中日兩個版本略有不同。中國流傳的版本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日本流傳的版本是「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據悉日本版本《靜夜思》和現存最早的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一致,加上在「床前」應難以「舉頭望明月」,而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字,出現兩次「明月」也較不尋常,因而佐證流傳的日本版本應是李白的原詩。

對詩歌用詞句斟字酌,本是有考證癖的人樂於耍弄的工夫。筆者早年也略染此癖,過去曾寫了一篇《流傳的黃鶴樓詩兩字之誤》(見《讀者良友》1986年7月號),指出崔顥被許為唐人律詩佳構的《黃鶴樓》,開頭幾句慣常被讀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其實應作「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其中一點理據,便正如《靜夜思》不應二十字出現兩「明月」一樣,崔詩不應四個句子出現三次「黃鶴」。

沒有考證癖不打緊,但作為中國人的中學生,背默《靜夜思》(也不管那個版本了)也不應太蹩扭的。如果一個學生在求學階段只懂背誦一首(甚或一首也沒有)唐詩,無論如何可以證實語文教學是很失敗的。

語文教學很失敗

造成這麼失敗,原因是學童涉獵不廣,而制度也沒有鼓勵背誦。舊中文課程初中還有選錄不少五七言律絕,在會考課文中還可包容李白的《將進酒》和杜甫的《兵車行》等長篇。不能說新課程的唐詩是一片空白,但自從語文科採單元教學,公開試不考範文內容,要求學生刻苦背誦課文已是很困難的事。除非本身較喜愛文學作品,否則學生會問:這麼長篇,考試不考,背來作甚?語文課程的改革,其中一項理由是不鼓勵學生背誦標準答案。這麼樣,隱藏於「標準答案」中的原文很自然也被忽略了,它們的重要性,至少不及掌握實用文的格式要求來得「實用」。但缺乏優秀作品的背誦,正正是文化素養積累過程的致命傷。

這些年來,學界爭論得最深最廣的是教學語言。學童要多接觸英文的論調是聽多了,但卻罕有說要鼓勵學童多接觸中文,彷彿只要生長在母語的環境中,中文會講會寫(而不求質素),一切問題便可消泯於無形。這也難怪,接受殖民管治百多年,中文地位相較於英文,在人們的意識中是差一截的。然而,在中國國際地位日漸提升的同時,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卻又與日俱升。中文的位置沒有同步增長,反倒必欲去之而後快(例如中教而用英書),倒是頗為怪異的現象。

據說政府為推廣國民教育,撥了很大筆經費給某團體統籌活動。不妨大膽建議,禮聘專家編選一本「唐詩三十首」,廣印學童人手一冊,讓大家對「唐詩」還可有一鱗半爪的認知,了解文化教育是國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