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淘汰制

17/8/2009 

在教育局力主大埔區試行驗毒計劃的時候,傳媒訪問新界某中學的一位女性校董。筆者當天看晚間新聞,看到該校董接受訪問,氣定神閒指驗毒計劃對學生有好處,推行時毋須計較學生的私隱。當時直接的感覺是:「咁都得」?這樣的說話,如果是在和教育局官員的閉門會議中談及,未必沒有可能,但對著電視鏡頭前公開指出,可以理解不是一時失言,而是內心就是這樣想。

說話引起學生反感,有學生帶頭在facebook擬寫抗議信並號召簽名,並要求公開道歉,卻又有點使人意外,因為這證明學生關注時事、關注本身權益,也能公開反對權威,和過去死讀書是有所不同了。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

學生公開信的其中兩句:「學校是教育下一代的地方,不是表演極權專制的舞台」,說話一矢中的,學生都想得到的事,為何作為成年人的校董可以完全無視?

這又不禁使人想到現在從事教育決策和工作者的水平問題。不是憑一句說話就可判別甚麼,但現今作為學校校董,不少水平低劣,卻又是不爭事實。

理論上,校董成員是學校的主要決策者,對校政的推行有決定性的影響,人選是否適合,當然非常重要。但現今的校董,學歷沒有特定要求,是否懂得教育、是否有推動教育的理想或抱負,也非必要條件,很多時是靠人脈關係得到任命。現在學校就是聘請一位地位低微的教學助理,不少也要求有大學學歷了,偏偏對校董就沒有這基本的要求,你說是不是很搞笑?難怪一些沒有sense的言論可以出街,可以想像,關起門在會議室中的說話,恐怕更難聽更刻薄也說得出了。

校董成員質素低,教學人員其實也高不到那裡。我無意一竹篙打一船人,只想說這是一個教師聘用權的大漏洞所引發的結果。理論上,津貼學校以公帑運作,作為校長,聘請教師當然要量才錄用,但可惜的是,現在教學人員的聘用,很多實踐的,是一個精英淘汰制。教會學校請教師,必定要有相關信仰,而且很多是透過教會打通人際脈絡而獲聘用的,你說教學質素有何保證?校長請新老師,首重忠誠度,你能表現事事聽話,唯命是從,當然有著數。有些學校請人,校長為求老師之關合作關係良好,會徵詢科主任意見。科主任會先考慮甚麼?難道是這人的學歷才能嗎?如果真能請到一個有本領有看法的人,日後工作關係,火星撞地球,你說學校是不是會以不妨礙「團隊精神」為由把適合者(意指對教學有利、對學生有利的)摒諸門外?

過去三二十年香港教育處於一個擴展階段,隨著新市鎮的開展,學校數目也有所增加,教師較易找到職位,東家不容還有西家,校長為求人手穩定,對教師也不可能這樣苛刻,免得自己常要為聘用新人而煩惱。但現在卻進入了殺校階段,學校數目只減不增,教師轉職困難,自然助長校方權力人士的氣焰。一個品質並不怎麼高尚的校長,不會聘請一個質素優秀的教師。一個科主任為求自保,也不會聘請一個能力高於自己的人。一蟹不如一蟹,你說這個行業質素高得到那裡?精英淘汰制的結果,最可惜是一些苦學多年,能力較超卓的學生,進入了香港一些質素較高的大學,完成學業並拿到適合資歷的人,在就業市場上原來不及一些質素較次一等的大學畢業生那般容易成功,你說是不是很荒謬?

或者說,筆者說的,口講無憑,或者只憑直覺而已。如果要證明甚麼,其實最好將校董及教師的履歷悉數公開,讓社會人士來個認知和監察,那末相關人士才較不易上下其手。何況,津貼學校以公帑營運,為求專業,兼對納稅人負責,理應如此。可是執掌學校決策的人,夠膽這樣做嗎?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