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學習經歷

23/6/2010

新高中有「其他學習經歷」環節,要求學生在三年高中課程中參與405小時其他活動,充實學習內容。

天水圍某中學被揭發將六月十九日某團體發起的「為普選、撐政改」活動列為學校活動,強制學生參與。活動預計維時五小時,會計入其他學習經歷的時數中。

這活動引來社會非議,教育局發言人也發聲明,指「參與遊行並非學習活動,乃是表態行為。學校須讓學生依據個人原則及參考社會規範,讓他們自主判斷。」

當然是非是明確的,輿論沒有支持學校做法的,學校也被迫撤回活動,改為由學生自由決定是否參加。

學校發起這樣的活動,雖然用「增加公民意識」、「關心香港發展」這些美麗包裝,但顯然只是一種表態行為。如果不是,反政改遊行、反建制、反政府政策活動,以至六四燭光集會、七一遊行等之類活動,也可鼓勵學生參與,並一同計入學習時數了。學校有膽這樣做嗎?

這事件的「表象」沒有甚麼值得花時間去爭議,只是側面反映了教育界裡的某些深層現象。

學校管理層毫不忌諱去做政治表態,並不是政治觸覺不夠敏銳,相反是政治觸覺敏銳得過了頭。某暢銷報章揭發學校和某贊助機構有合作關係,而這合作機構又是支持政府甚力的團體。這種商校合作關係是否就是導致學校高調參與某些活動的主要原因,筆者無法深究,只是從某些角度看,有些人或許會覺得,「撐政府」肯定有「著數」,也毫不避嫌發動學生參與。如果這種意識逐漸蔓延,恐怕社會意見會逐漸變成一言堂,學生接受潛移默化,很難會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個個順民,表面上這將對管治有利,長遠卻使社會走向和諧和公平開放相反的道路去。負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應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不用說更無須去「瞓身」支持,學生和個別教師並不是可以隨便挪用的政治籌碼。

但多發生幾單這樣的事件也許能加強學生某些「其他」學習經歷。學校短時間撤回活動,很明顯抵受不了輿論責難,這或許有利於避免相同事件的再出現。

「事發」當日晚間新聞報道,記者走訪「肇事」學校,在放學時拉著一位下班離開這間學校的教師訪問。這教師神態自若的不發表任何個人意見,只著記者等待學校公佈。作為一個「同行」,我是很驚異於這種「神態自若」的。教師有沒有個人看法?應該有吧。如果不是覺得「學校做法沒有問題」,就應是「不認同學校做法」之類,總得有個說法。教師不選擇躱閃鏡頭或不接受訪問,而是公開表達對自己有十足保護的「意見」,類同政府官員隨時以「無可奉告」、「不評論個別事件」等說法自我脫身。不知這位教師進入課室會不會一切以學校指令為教學取向,用以訓練「獨立思考」。學生是否「受」這一套可以質疑,但無疑我個人得了一次很好的「其他」學習經歷。

當然,有暢銷報章大字標題「無恥學校迫學生撐爛方案」這樣煽情的語句未必好,但如果學生不自覺地、糊里糊塗地給誣衊所讀的是一間「無恥學校」,有人身陷這無妄之災,我是很感惋惜的。但搞出這個「爛結果」的人也應反省反省,也就當如一種「其他」學習經歷吧。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