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英文要有政策

23/3/2009

「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英文在香港很重要。學生能掌握英語,對升學或就業有絕大幫助」,沒錯。「香港的中學教學語言,採用英語授課,能增加學童接觸英文的機會,對英文學習很有幫助」,沒錯。「家長大多望子成龍。由於對子女有期望,所以極希望子女能進入英中,因而視母語教學為畏途,這是一種良苦的用心,也是對子女教育負責任的表現」,沒錯。

以上幾個「沒錯」,大體可說是社會的「共識」,因而贊成母語教學的,不被視為冬烘,就被視為不識時務。即使不這樣貶斥,提倡母語教學的努力,都像希臘神話中推石上山的Sisyphus一樣,最終都會徒勞無功。

教育現實另有解讀

但教育現實卻還有另一種解讀。香港學生被界定為能用英語學習一般科目的,即使用最寬鬆的量尺,數目也不及百分之四十。從升學角度看,香港的大學學額不及整體學生數目的百分之十八,何況不是每一個英中生都能升大,不是每一個中中生都不能升大。能用英語學習、最終因用英語學習而得到好前景的人數不少;但不能用英語學習而勉強用英語學習,最終渡過一個艱辛的學習過程,而後來還是落後於人的為數也很多。

一直以來,提升英語能力的設想,就用最簡單的思維:把教學語言轉為英語便可以了。有沒有用?當然是有用的。學童多接觸,有提升。如果能擴展到去食物部買一隻「咖哩角」、和工友阿嬸借用「垃圾鏟」都用英語,「接觸」會是更多,更加有望提升。但從另一面看,用英語,尤其勉強用英語,會帶來諸種的不便,更有可能是諸種的不利,似乎就沒有太多人說出真心話了。

英文政策未盡對頭

為提升英語學習,政府其實也做了不少對應措施。教學語言用英語以外,英文教師要通過基準。1997年開始每年花費鉅資引進NET(native English speaking teacher),每間學校獲編配一名。由於英文老師工作較繁重,獲撥款聘請的教學助理,很多時會撥到協助英文科去。據說英文電視某些節目增加英文字幕,也是應教育局要求的——但香港學生的英語水平近年來一直為人所詬病。

可見政策即使不盡是不對頭,但也出現某些資源的錯配。NET在一間學校所起的作用沒有想像般的大,過去我曾寫了一篇《NET計劃尾大可掉》的文章(見1/11/2005本報)申述論點,這裡不贅了。這筆錢如用於增聘本地合資格英語老師,肯定英語科小班教學可即時實行,受惠者會是每一位學童。本報主筆練乙錚先生還提出一些具體意見,例如設立獎學金讓積極學童暑期出外進修、語文較差學校推行小班教學、容許某些學校大幅增加語文節數等,這些我覺得會起到一定幫助,但更重要的是不要搞亂本來相對穩定的教學實踐。比如說,你硬要教理科的、教體育的花時間進修英語,是人為地製造混亂,或由此而引來勞資糾紛,根本是很無聊的。中中加25%課時教英文,同樣是壞多過好。從事情的反面(其實就是現實)看,這些學生不少是很討厭學習英文的,現在原有佔四分一課時的英文科還不夠,連另外的四分一也轉用英語,學生還餘一點點的學習興趣也剝奪了。如果這種做法目的只為討好家長,從整體學習利益計算,會是得不償失的。

對多少老師能用英語施教、多少學生需要(或應該)用英語學習有更清晰的視象,是推動有效的英文政策的一個基本根據點。

日期: | 作者: 鄭楚雄 香港教育 中國文化 評論